王陽明一生只講這三個字:致良知。

王陽明一生只講這三個字:致良知。

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後世把他的學說稱為“陽明學”。陽明學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對當代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致良知的思想來源

致知出自《大學》:“致知在格物。”

良知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陽明透過重新闡釋“致知”和全面繼承孟子的“良知”,並全面發展了良知說,形成了後來王陽明思想中重中之重的致良知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於現在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良知”的含義、特性及判斷標準

良知含義:萬物一體之心(性),是非之心(性之表德),善惡之心(意),誠愛惻怛之心(情)。又被稱為“天理”“至善”“明德”等。

良知特性:良知在人心,不假外求,人皆有之,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

良知判斷標準:知善知惡,良知具存。

王陽明的良知,從“心即理”出發,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擴充套件了良知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表達。也正因為這樣,王陽明才說“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三、致良知的含義、條件及方法

致良知的含義:使我的良知推及擴充於事事物物。致,是良知之行。

致良知的條件:能為善去惡,則可致良知;知善不為,知惡不去,良知為私慾遮蔽,則不能致良知。

致良知的方法:格物(致知在格物)。格物:為善去惡,使事事物物各得其理,即正其不正以歸於正。(如此,則吾心良知無私慾遮蔽了。)格:正其不正以歸於正。

王陽明的致良知,在於把良知運行於事事物物,以使事事物物皆能在恰當的位置上,即知行合一。

四、致良知的現實意義

人格塑造的意義:

王陽明提倡良知,力行實踐,使人心中知道良知的存在,知道有是非之心,知道有善惡之心,知道有憐憫同情之心,知道有誠信之心,知道有親愛之心,知道有信仰之心,知道有羞恥之心和敬畏心。良知人人皆有,推及擴充至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都能在恰當的位置上,為面對各種壓力和問題下的我們找到了出路。力行致良知,不僅能完善自身人格塑造,擴充開來還能改變社會風氣。

務實力行的意義:

王陽明的致良知強調良知的施行,必須落實於現實的實踐,不僅想到,還要做到。用為善去惡的心去現實的生活中解決現實的問題,不能只是知道了,還必須就事事物物上去做,做到力行,即知行合一。對當前反腐倡廉、誠信施政也有警示意義,對說一套做一套,失信於民應當摒棄,培養幹部隊伍真正勤政愛民的作風。

萬物一體的意義:

萬物一體思想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在王陽明這裡更是非常的強調。實現良好的社會,我們不僅要有自我意識和自我關懷,還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使我們的美好家園生生不息。

王陽明的良知,是指公眾的良知,是無我的良知,就像他說的“一人之心,固以千萬人之心為心,千萬人之心其能以一人之心為心乎?”

王陽明良知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良知二字,他認為實在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骨血。他一生講學,也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陽明晚年把他的思想概括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文章來源:陽明讀書∞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