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文:李靜

中國畫在世界繪畫史上獨樹一幟,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又以山水畫和人物畫最具特色。中國畫之所以能在世界繪畫史中佔據重要地位,正在於其線條和色彩基礎之上的獨特的“意境”表達形式,在於水墨與意境的統一。中國畫中的人物畫正是色彩與線條的完美結合,既細膩又意境深遠,極具意味,造就了中國人物畫獨特的美。

插播一條:“文化中國·億畫雲杯”首屆全國少兒網路書畫大展正在火熱進行中,詳情可至“億畫雲”官網查詢。

一、中國畫色彩觀對於人物畫的影響

在中國早期的繪畫作品中,人物畫佔據主流,具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後期的閻立本的《步輦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這些畫作反映了唐朝之前的人物畫在創作方面注重色彩的運用,色彩豔麗,濃烈繁多,反映出這一時期人物畫在色彩的運用搭配方面已較為成熟,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成為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唐以後,中國畫包括人物畫,對於色彩運用的理解開始出現轉向,由對於豐富色彩的專研轉向黑白漸染的水墨。“水墨丹青”,丹青即是強調繪畫中色彩的運用。然自宋開始,“墨分五色”之說在繪畫色彩上逐漸成為主流。這種繪畫風格的轉向,背後所反映的實際上是盛唐繁榮過後,文人在宋朝歷史起落中的文化變遷。在繪畫中,色彩的華麗為唐以後的畫家所逐漸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新、淡薄的精神追求,既是對於繁華的祭奠,也是對於現實的客觀、冷靜、不失意境的哲思。在宋以後,繪畫中對於“色彩”的追逐在繪畫界被視為“俗”的表現。

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對於華麗色彩的放棄,所帶來的是畫者內心世界的呈現,沒有豐富的色彩,真正讓人驚豔的人物畫作往往是簡單的水墨色彩勾勒出的意境,是人與境的融合,是畫作與作者內心的合二為一。自宋之後的畫作,呈現出與西方畫作截然不同的特點,色彩與水墨的對比,真實與意境的追求,中國的畫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畫家,更是充滿思想的哲學家。

二、中國人物畫色彩運用的特點

中國畫對於色彩的理解是不斷髮展的,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有著自身的規律。中國人物畫可以說中國畫的色彩使用是特點鮮明的,構成了中國人物畫的特徵。

首先,中國人物畫的色彩運用較為簡約,不如西方繪畫所呈現的色彩豔麗多彩,中國的人物畫作往往以一種主色調為主,其他顏色的運用只是稍作補充,就算是以色彩豔麗著稱的宗教題材的畫作,其色彩的運用也是非常注意色彩之間的配合,並不追求色彩的濃重。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人物畫種類繁多,但是色彩之間的調和非常注意。

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其次,中國人物畫的墨與彩的有機結合。之前所說,中國畫的特色在於水墨畫,追求黑白色彩的過渡與分層。在墨與彩的配合方面,中國人物畫體現的是墨線的勾勒,墨色烘托出色,以墨為底,清新淡雅、厚重之上,反襯出色彩的靈動。同時“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與墨的有效配合,畫者存乎一心之間,也可見畫者的境界高低。

第三,中國人物畫作中常用的技法。色彩的運用,可以分為色與彩,色只是基礎,色能否成彩,達到畫者想要表現的效果還需要技法的輔助。中國人物畫中的色彩運用所包含的技法也是博大精深的。具體而言包括:第一,漸變法,墨分五彩,所反映的是“染”“渲染”的效果,色彩、水墨由濃到淡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展現不同的效果,繪畫中人物面部的創作需要對於色彩漸變的熟練掌握,既真實又自然,美好的呈現人物的面部表情,色彩的漸變也能達到朦朧的藝術效果。第二,調和法,這一方法其實在西方繪畫中較為常見,調和就是將不同顏色的顏料加以混合,製造出畫者想要的顏色。例如人物畫面部膚色就需要畫者進行調和,很少會有一種顏色是和人物自身的顏色相同的,都需要畫者進行調和,調和是作為畫家的一項基本功。第三,蘸色法,這一技法對於畫者的繪畫技巧要求比較高,需要對於畫筆的力度掌控恰到好處,所達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滿意的,為增加作品的色彩度,畫者可以蘸多種顏色並一筆畫出,這一手法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中國人物畫不為色彩所束縛,追求內心的超然狀態的體現。

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第四,中國人物畫色彩的運用,一方面講究工整,具有工本畫的根基,例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但是中國畫對於色彩的運用不同於西方人物畫中的色彩與光線的完美結合,它反映著中國畫對於色彩的“隨類賦彩”的特點。

三、中國人物畫色彩運用的優點

中國的畫作以唐為界,之前對於色彩的運用達到一定高度,但是真正形成中國畫特色的依舊是水墨畫。中西方繪畫作品呈現出清新淡雅與濃墨重彩的色彩對比。

首先,中國人物畫色彩運用方面的優點。第一,中國人物畫作以水墨為特色。雖然唐之前的色彩畫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中國畫之所以獨特正在於其獨特的水墨、色彩、線條、意境的表達。中國畫以水墨的黑白變化代替顏料的豐富多樣,在繪畫中形成潑墨、積墨等手法對於色彩的處理,透過墨色的濃淡表現出人物的姿態。畫者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真實、形象,而是人物的神態和思想。第二,中國人物畫“尚意”。對於意境的執著與追求造就了中國人物畫,中國人物畫追求的是形散神聚,看中國畫,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它的色彩驚豔,而是它的意境之美。在畫外,我們能夠感受到畫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意指,不同的觀者能夠在同一幅畫作中感受到不同的思想。

其次,水墨畫對於色彩的忽視或者有意摒棄,雖然造就了中國人物畫的獨特風格,但是也造成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沒有了之前那樣色彩豔麗的繪畫作品。反觀,西方的畫作,以油畫著稱,則極大地發展了色彩對於繪畫的作用。西方的繪畫作品給人一種恢弘、壯麗的視覺感受,西方的人物畫注重線條的細緻入微,光線的明暗變化,色彩的真實、自然。我們不能說中國人物畫的水墨髮展對於人物畫創作是不利的,其實這只是繪畫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今天,或者說在近現代,中西方繪畫所不同的重要方面正是對色彩的不同運用,二者之間並不是對立的關係,中國繪畫發展到今天,對於色彩的運用我們也正經歷著轉變。

四、中國畫人物題材創作中的色彩運用

不同的歷史時期造就了不同的繪畫風格,同時也正是因為歷史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繪畫始終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現著時代的發展。繪畫一方面表達著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繪畫也需要適應反映時代的審美需要,正如盛唐對於色彩的無比推崇到宋朝對於水墨的鐘愛。從長遠發展而言,作為畫者應勇於創新,突破傳統國畫理念的束縛,無論是對於題材還是手法和色彩,都應該形成自身的理解。色彩絕不僅僅是水墨五彩,對於色彩的重新認識是中國繪畫發展的趨勢,也將實現中國繪畫的又一輝煌。

首先,中國人物畫與西方人物畫在色彩方面存在差異,早期中國人物畫的色彩以黑、白、紅、黃、藍為主色,黑白二色相對獨立,呈現出中國畫作的兩種風格。在中國人物畫作中早期的顏料多以礦物顏料為主,這類顏料具有色彩鮮明、不易褪色的優點。張大千言:“凡染重色,均以紅色作底;繪紅色須以白色為底;繪石青須以黑色為底;繪石綠須以朱膘為底;色之有底,方顯得凝重,且有舊氣。是為古人之法。”

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其次,中國繪畫中人物題材的創作應吸收西方繪畫的色彩運用理論和技法。西方繪畫的流行,“入侵”背後是對於人們審美感受的客觀承認,西方繪畫中的色彩,尤其是人物畫中,精緻的色彩運用和繪畫技法的搭配,往往給人真實、親切、逼真的審美體驗。這一審美體驗背後所反映的是西方繪畫家對於“以色傳情”的繪畫理論思考,這不同於中國畫以色彩的淡薄凸顯作者的意境。在中國,“雅”成為繪畫家的終極追求,其實,其並不與色彩的運用相沖突,紅色傳達著熱情,藍色傳達著深沉,黑色傳達著恐懼,這些色彩的理解是中國畫所忽視的。

再次,對於中國人物畫創作中色彩的運用並不意味著完全西化。在唐之前,中國的繪畫作品中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後期的閻立本的《步輦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等,都是對於色彩的完美運用。中國人物畫有著自身的色彩運用傳統,中國繪畫中對於色彩運用的特色,一方面,中國所特有的顏料,色彩鮮豔,不易褪色;另一方面,中國繪畫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是表現意境為主,隨類賦彩。

中國人物畫題材的色彩運用

總之,中國畫中人物畫發展到今天,對於色彩的認識和運用不應該脫離中國畫的特色,一方面,色彩的極致運用能夠展現自然的本真和純真狀態;另一方面,中國人物畫獨有的意境能夠展現人物背後的思想世界,這正是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完美體現;同時運用色彩,畫者還能實現自己與觀者之間的思想交流。

五、結語

中國人物畫作為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墨與色彩構成了人物畫的不同方面。無論是水墨還是色彩,中國畫中人物畫的創作不應該是對於色彩的簡單運用,應認識到中國水墨畫背後蘊含的對於人和世界的哲學思考。繪畫發展到今天,東西方繪畫展現著不同的繪畫理論,色彩的運用也不應該僅僅停留於技法的層面,西方繪畫色彩理論和技法博大精深,作為中國繪畫中的重要部分,人物畫的發展應在堅守中國繪畫精神特質的基礎上,海納百川。作為中國的畫者也應該不斷創新,將中國人物畫創作推向新的高峰。

推薦一個超實用的公眾號,給喜歡養花的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