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國古代的政治實體大致經歷了古國、王國、帝國這三個階段。以史學公認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為例,它基本上是以中原為中心,南北輻射到黃淮流域的這樣一個範圍。之後的商、周等朝代,都是以中原為中心,並在這個基本盤上進行擴充套件的。夏商周是王國時代的代表朝代,他們的王國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區,為什麼中國的王朝時代是以北方的黃河流域或者中原為中心開始的,而不是南方的長江流域呢?這要從更早的新石器時代去找原因,這是因為長江流域錯過了一個重要的發展節點,就是龍山時代的那300年,正是這300年,黃河文明彎道超車長江文明迅速進入了王國階段。這300年發生了什麼,我們往下看。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南北交相輝映的雙子星時代

蘇秉琦先生曾經用『滿天星斗』來形容新石器時代,無論是長江、黃河流域,還是北方的西遼河流域,都分佈著成熟的新石器聚落和文化圈,其中:

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中上游以中原為中心:裴李崗文化-仰韶早期-仰韶廟底溝期-廟底溝二期文化;

黃河流域下游以泰山為中心: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

長江流域

長江下游是以江浙皖為中心:河姆渡/凌家灘-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

長江中上游以兩湖為中心:湯家崗-大溪-屈家嶺文化

在龍山時代還沒有到來之前,北方發展出了粟作農業,南方發展出了稻作農業,幾千年來黃河和長江流域交相輝映,交替領先,沒有一方可以有決定性的優勢壓倒對方。如7000年前,北方有裴李崗、磁山文化,南方有河姆渡、彭頭山文化;5000年前北方有仰韶、大汶口文化,南方有良渚、屈家嶺文化。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到新石器時代中期,北方經歷了漫長的仰韶文化,半坡、後崗、廟底溝型別交相綻放,談不上多發達,但一直未掉隊,繼續積累自身發展要素;而長江流域則迎來了高光時刻,在良渚時代大放異彩,並且光芒蓋過了黃河流域,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良渚文化是一個謙容並蓄的文化體,不僅部分繼承了本土的河姆渡、崧澤、馬橋文化的基因,還大量吸收的來自凌家灘文化的玉文化要素(因為河姆渡文化沒有玉器),新鮮血液的注入,使得良渚文化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其極度發達的玉器文化令人印象深刻,超級水壩系統以及超大規格的大墓發現,表明良渚已經進入了古國階段,來到了文明的前夜。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但,就是在踢『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外部大環境出現了變化,4300年前的大洪水,中斷了良渚文化走向王朝的夢。而不溫不火卻又穩紮穩打的黃河流域則戰勝了大洪水,經過龍山時代的衝刺,邁入了第一個廣域王權文化——二里頭文化,進入了王國階段。

再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良渚所在的長江下游短期內沒能再誕生強勁的文化,而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又在與經過龍山時代千錘百煉的王灣三期(也稱中原龍山文化)的較量中敗下陣來;長江上游的寶墩-三星堆文化發展起來時,黃河流域已經到了商朝,三星堆文化也只偏巴蜀一隅,

商王朝因銅礦等因素向長江流域擴張,打破了長江流域獨立發展的程序,從此,長江流域失去了獨立發展進入王國階段的機會。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良渚人戰天鬥地的水壩系統)

外部環境大變化導致長江流域失去了龍山時代300年的寶貴發展時間,黃河流域的文化則彎道超車,迅速完成積累,進入了王國階段。僅僅是外部氣候影響導致長江流域沒能率先進入王國階段嗎?答案是:

不完全是,有偶然,也有其必然性

黃河流域勝出的偶然和必然性

這裡要從偶然性和必然性談起,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衝刺王國階段的勝或負,都有偶然和必然的因素。

長江流域的偶然和必然性

偶然性就是長江流域普遍出現的文化衰退,這其中氣候因素佔了不小的比重,若不是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長江流域經過連續發展,尤其是已經處於古國階段的良渚文化,從4300BC-3300BC已經充分發展了近千年,站在了文化與文明、古國與王國質變的邊緣了,若沒有被氣候因素打斷自身的發展軌跡,說不定會率先進入王朝階段,在與黃河流域的較量中取勝也未可知。

必然性就是長江流域的發展模式問題,始終都是神權佔主導,沒有王權至上。如良渚大量為神權階級製造玉器,稍後的三星堆也是充斥著大量的青銅神像。也就是說

長江流域以神權為主導的文化,無節制的生產和建設宗教祭祀設施,極大地消耗了財力和民力,損害了進一步發展的的基礎和動力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良渚文化玉器有大量的神面,就差臨門一腳的良渚,其衰敗也有自身原因)

黃河流域的偶然和必然性

眼瞅著長江流域的良渚就差『臨門一腳』了,卻不曾想被那些偶然和必然性就突然整衰敗了,黃河流域諸文化長吁一口氣,有種『躺贏』的感覺。其實躺贏不能只指望對手,黃河流域在龍山時代前後其實也面臨著『浩浩懷山襄陵』的滔天洪水之禍,但『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老天賜給了黃河流域一個千年不遇的神人大禹,治好了連他爹崇伯鯀都治不了的洪水。

這種能改變歷史程序的英雄人物的出現,是黃河流域的偶然性之一

,只怪大禹生北國,不生南國;其二就是,有資料顯示,普遍影響黃淮流域的龍山時代大洪水,有可能是因

氣候好轉

退去,而不是人為疏導所致,這或許是黃河流域『躺贏』的偶然性之二。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種偶然性的『運氣』成份都始終伴隨著黃河流域。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記載大禹治水的《遂公盨》,沒有大禹這樣能改變歷史程序的英雄人物,應該是良渚人永遠的痛)

再說必然性,那就是黃河流域自身的『底子硬』。黃河流域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晚期,在各個區域內都有較穩定和連續的發展。如:

中原區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中原龍山文化(王灣三期);

黃河下游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龍山文化;

黃河上游的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半坡型別)等等,

因為北方地理條件好,沒有大的地理隔斷,這些文化不僅在自己的文化圈內充分發展,因為相互比鄰,他們之間有也競爭甚至戰爭,這就使得他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發展頭腦不能掉線。此外,他們之間還相互交融影響,充分的取長補短,保證了不固步自封,如北方第一個廣域王權文化二里頭文化的出現,就顯示出了其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有東方海岱龍山文化的影子,來自西北齊家甚至南方石家河文化的影響都能看得到。

文化上百花齊放、農業上五穀齊備、工具上石器青銅齊備、政體組織模式上王權軍權神權各取所長,這種吸收多種文化長處、相容幷蓄的發展模式,與當年良渚崛起十分相似

,這種只抄對題,不抄錯題的高超抄作業手法,使得黃河流域在這場《如何走向王國之路》的大考中,笑到了最後。

向王朝階段衝刺:良渚為何給了黃河流域諸文化彎道超車的機會?

(二里頭文化與當年的良渚一樣,海納百川、相容幷蓄)

總而言之,中國的王國時代在黃河流域開啟,有偶然也有必然,且是必然性大於偶然性。偶然性不能忽略,從良渚和二里頭文化的高度興盛可以看出,這種強勢文化崛起的背後都是有著

海納百川、相容幷蓄

的因素在裡面,可惜就在長江流域的正常發展軌跡被環境因素打破,良渚衰亡在了龍山頭,二里頭興盛在了龍山尾,長江流域錯過了率先進入王國階段的機會。

其次就是必然因素,長江流域曾經有著很好的機會率先進入王國階段,但無奈天時地利不遂人願,自身的發展模式(神權為主、王權軍權為輔)在偶然出現的天災面前,被從內部攻破,變得不堪一擊。在都面臨天災的情況下,黃河流域並沒有掉鏈子,是因為自身不但有著的長期積累,且王權佔主導的政體組織模式,在有外界擾動的情況下顯示出了很好的優越性,如歷史記載,在面臨大洪水時,中原的華夏集團曾先後強有力的任用了共工、鯀、禹等主導治水,同時還聯合了東夷少皞集團的伯益、皋陶,以及商始祖契、周始祖后稷等參與治水,這就很能體現一個政權實體的組織效率和考驗王權上下通達的有效性。所以,打鐵還得自身硬,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若不是黃河流域自身底子硬,就算長江流域短時間掉線,也未必能抓住機會。

附:

良渚神權為主、仰韶為王權為主的觀點見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紅山、良渚、仰韶大墓隨葬玉器觀察隨想》;

大洪水消退可能是自然而非人為原因見吳文祥、葛全勝《夏朝前夕洪水發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