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教案《文言文二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教學設計,

《囊螢夜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恭勤”等3個生字,正確書寫“囊、螢、恭,勤、博、貧、燕”等七個生字。尤其注意囊、恭、博的書寫,正確讀寫“囊螢夜讀、恭勤不倦、博學多通、以夜繼日”等詞語。

(二)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和趣味,力求熟讀成誦。從而產生對文言文的興趣。

(三)指導學生透過藉助註釋,擴詞,聯絡上下文等方法讀懂課文,理解故事大意。

(四)理解重點詞句,從人物的細節描寫中感受人物無論在何種困難的境地都能勤奮學習孜孜不倦的品質。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新課

1。介紹《晉書》:(展示課件)《晉書》是中國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齡等21位大臣共同編撰。它記載的是從三國時期司馬懿開始一直到晉朝覆滅的史事。其中列傳中介紹了相當多的名人如:謝安、王羲之、顧愷之等等。

2。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其中一個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車胤傳》(出示課件)車胤,字武子。是東晉的大臣。

這個小故事的名字叫(板書課題:囊螢夜讀)師邊板書邊講解“囊”的書寫筆畫,寫時要注意寫扁一些,共22筆。

3。誰會讀?(指名讀)螢正音。齊讀。

4。在文中找找註釋,囊螢夜讀究竟是什麼意思?你能試著說說嗎?(囊: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袋子裝。螢囊:用袋子裝螢火蟲。囊螢夜讀:用袋子裝螢火蟲照明晚上用來讀書)

5。車胤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請大家朗讀課文,讀時要做到(1)把課文中的字詞讀準確。(2)讀不流利的地方反覆讀。(3)沒有標點的句子能否讀出停頓節奏,能到話就用筆畫出停頓標記。(出示課件,提出朗讀要求,學生朗讀)

(二)誦讀:讀好斷句

1。指名讀課文,正音多音字。

2。文言文要讀出停頓,這樣才能有助於聽的人聽懂。下面看看你做的記號是不是和老師的一樣。聽老師讀,邊聽邊補充做停頓記號。

3。出示標有停頓符號的課件讓學生自由練,重練“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讀準斷句。

4。循序漸進地師生接力讀,出示課件。可用顏色區別,師讀用藍色,生用紅色。

a。師:囊螢夜讀,生:選自《晉書﹒車胤傳》。師:胤,生:恭勤不倦,師:博學多通。師:家貧,生:不常得油。師:夏月,生:則練囊,師:數十螢火,生:以照書,師:以夜繼日焉。

b。第二次加大難度,師生齊讀(可用綠色):囊螢夜讀,選自《晉書﹒車胤傳》。師:胤,生: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師:家貧,生:不常得油。師:夏月,生:則練囊盛數十螢火。師:已詔書,生:以夜繼日焉。

5。出示沒有停頓符號的課件,指名學生讀,全班齊讀。

名師教案《文言文二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教學設計,

(三)讀懂:理解文意

1。藉助註釋,合作學習。同伴互相交流,說說你理解的文章意思。

2。檢查學習情況,教師相機點撥。

a。課文一共有幾句話?我們先來看第一句話

“恭”和“通”藉助註釋理解。“勤”和“倦”透過聯絡上下文選擇恰當的組詞理解。在理解“勤”這個字的時候可以用“勤奮”和“勤勞”進行比較,選擇什麼?為什麼?

師指出在理解文言文組詞時要聯絡上下文選擇恰當的詞語幫助理解。

b。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指名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話的大體意思,其他學生可以補充糾正。教師恰當評價。

c。說說你對車胤的認識。(學生自由發揮)

d。齊讀第一句,感受車胤的這種品格。

3。那他究竟是怎樣勤奮刻苦的學習而做到博學多通的呢?請同學來讀讀第二句,其他同學畫出描寫車胤動作的字著重理解,並說說這句話你讀懂了什麼,哪些地方還沒讀懂?

a。交流劃出的動詞:“盛”“照”,並給它組成恰當的詞?

b。用聯絡上下文組詞的方法說說“貧”“夏月”“則”“練囊”“以”“焉”的理解。指名學生交流,師及時更正指出,“則”表示連線順承,在這裡解釋為“就”。“夏月”夏季。兩個“以”在這裡都解釋為用。“焉”語氣詞,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

c。請學生看著書上的這幅畫,用自己的話講講車胤是怎麼樣讀書的情景。指名學生說,師給予恰當的評價。

d。齊讀第二句,邊讀邊想象當時車胤勤學苦讀的情景。

(四)感悟:積累拓展

1。像這樣刻苦學習的人有很多。例如同一朝代的孫康,他也是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一天半夜,他看到窗戶外面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於是,他頓時穿好衣服,拿出書籍跑到屋外,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所以三字經中有“如囊螢,如映雪”這樣的描述,與之相關的成語是“囊螢映雪”(出示課件)生讀。

2。出示課件:圓木警枕

“(司馬光)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這裡還有一則短小古文,試著讀讀,指名讀。

說說起大體意思。教師恰當表揚。

3。你還知道哪些形容刻苦學習的成語?學生交流

4。出示課件,學生自讀,指名讀,齊讀: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圓木警枕、廢寢忘食

以夜繼日—— ——夜以繼日

(到了夜晚繼續白天的學習) (形容的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學)

指出此兩個詞語不能替換。

5。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囊螢夜讀這篇小古文。讚揚了車胤的什麼品質呢?我們還另外回顧總結學習了許多有關勤學苦讀的成語,收穫頗豐。

(五)練習:熟讀成誦

這麼好的一篇勵志小古文。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1。使用多種方法練習背誦。學生兩兩互背,參照二誦讀中4的方法師生互背,學生齊背。

2。指名學生背誦,當場獎勵紅花。

3。課後我們還可以收集《鑿壁偷光》《懸樑刺股》這兩個成語的小古文學著給難以理解的字詞恰當組詞,或者藉助上下文理解,或者藉助詞典理解,並講給你的朋友聽。

名師教案《文言文二則》《囊螢夜讀》《鐵杵成針》教學設計,

《鐵杵成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文言文表達的中心思想。李白不怕困難,刻苦努力,最終成功。

3、能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愛上文言文。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題

1。 李白,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你知道他嗎?學生自由交流。(出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 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會背上幾首李白的詩,自由說說他的作品——(《古朗月行》 《靜夜思》 《贈汪倫》 《望廬山瀑布》 《夜宿山寺》 《望天門山》 《朝發白帝城》……)。在上個單元的語文園地,我們就學過他的《獨坐敬亭山》,一起背誦。

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詩人,小時候和所有淘氣的孩子一樣逃過學,你知道關於他逃學的這個故事嗎?

3。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鐵杵成針》。

4。 一般情況下,人們說起這個故事,會在這四字中加上一個字,你知道是什麼字嗎?(磨)請你結合故事特點,就這個“磨”字,提幾個問題。(為什麼磨?怎麼磨?磨的結果如何……)這些問題在原文的閱讀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讀課文,要素入手

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指名朗讀,字音、句讀指正。

重點字音:逢、媼、卒

句讀: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據閱讀,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嗎?

時間:無

地點:象耳山下磨針溪

人物:李太白 老媼

起因:李太白讀書未成棄去

經過:逢老媼磨針

結果:還卒業

4。 蹊蹺的第一句,出示: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1) 你覺得這個故事的開頭有什麼不太一樣?(學生自由發現)

(2) 時間的空缺:說明這個故事的“無根”。

(3) 對比兩種說法有什麼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條磨針溪。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針溪”,將其作為主要描寫的物件。

(4) 思考:這個故事和這條溪的名字哪個先有的?

5。 小結:如此開頭,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個“世傳”。

三、深讀課文,環節入勝

1。 再讀課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對應的句子。

2。 品讀起因。出示: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1) 運用組詞法理解帶點的詞。(傳:傳說;成:完成;棄:放棄)

(2) 理解“棄去”,出示: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司馬光》)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請用句式說一說:( )放棄( ),離開了( )。

“棄去”是什麼意思?(放棄後離開)

(3)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句子的意思。(世間傳說李太白就在這座山中讀書,還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學堂。)

(4) 你有什麼想問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嗎?(你為什麼不繼續學習?你準備去哪兒?你為何要放棄學業?你最喜歡什麼……作業太多、老師太嚴厲、我想散散心……)

(5) 看來兒時的李白和我們一樣頑皮,有各種各樣想要逃學的理由。

3。 品讀經過。出示:

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1) 過渡: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賞遊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蹺事兒。

(2) 讀一讀書中對“是”和“方”的解釋,和我們平常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這;方——正在。

常見:是——與“否”相對;方——表示形狀。

(3)你還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詞的意思?

逢——換字幫助理解:遇、碰……

老媼——老奶奶。

欲——想,準備。

(4) “問之”,這裡原本應該有對話的,卻被省略了,哪個字起到了這個作用呢?(之)這個“之”指什麼?(老媼,問老媼的話)發揮你的想象,補充一下:

太白問:老奶奶,______

___________?

(您這是在幹什麼呀?您為什麼要磨鐵杵呀?您想做什麼……)

白問:“老人家,汝_____

___________?”

(作甚?為何磨杵?欲何為?欲作甚……)

(5) 根據老媼的回答“欲作針”,判斷一下哪種問句比較合理,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6) 還可能有第二次對話,會說些什麼呢?同桌結合補充內容,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7) 集體讀原文。

4。 品讀結局。出示: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1) 過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這樣有趣的一件事,聰明的他得到了點化。

(2)指名說說句子的意思。(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動,返回學堂完成學業)

(3) 你認為李白所感的是一種怎樣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孜孜不倦…… )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詩

(1) 找人物。讀完故事,我們來看看故事裡的人:李太白,老媼。請你找一找這兩個人物在文中出現了幾次?

A。 直接出現:李太白、太白,老媼

B。 代詞出現:之、其——老媼

李太白除了會“問之”,還有可能( )之。李太白除了“感其意”,還有可能“ ( )其( )”。

C。 發現隱身:(李太白)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李太白)問之。

雖然隱身,還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來了。文言文中這樣的省略主語的現象很常見。

(2) 請根據提示,複述課文:

磨針溪,在( )。世傳( )讀書山中,未成,( )。過是溪,逢( )方( )。問之,曰:“( )。”太白( ),還( )。

(3) 感“文”意。

A。 讀過這個故事,你有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嗎?

——神秘的“老媼”

——做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磨杵成針”

——老媼真的為了得到一根針?一根針用得著用鐵杵來磨?

(李白家的親人特意安排的,老師安排人扮演的,神仙變化的……)

B。“世傳”的目的是什麼?(教育孩子完成學業,不可半途而廢)

C。 你曾經放棄過什麼追求嗎?讀了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

(4) 句式訓練:

( ),未成,棄去。讀《鐵杵成針》,感其意,( )。

五、作業:

1。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 收集古代好學故事,與大家交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