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得是“三量”

報紙上有幅插圖,底下是詮釋性的話:“人生需要三量:少年時有膽量,壯年時有力量,老年時有度量”,覺得妙不可言。

少年時要有膽量,膽量就是衝勁,就是敢想敢為,就是仰望星空敢做夢。一個人年紀輕輕,卻對未來沒有夢想,只願當縮頭烏龜過舒適日子,該讀書時天天玩遊戲,該鍛鍊才幹時日日躲在涼亭裡睡大覺,他的前程基本上可以一眼望到底。謂予不信,你不妨看看周圍那些平庸的人——是少年時有膽量,經歷了挫折之後變成現在這副樣子;還是少小時候就胸無大志,一路渾渾噩噩走到現在?我敢肯定絕對是後者為多。

有膽量只是路徑,有力量才是目的。少年時的膽量,說到底,是為壯年時的力量儲能。人到壯歲,知識、智慧、才華都已具備,想翱翔於天空翼下生雲,想跋涉于山水腳底生風,我們就可能幹出各種輝煌的事來。雞湯文喜歡說:永遠不晚,還舉出例證說某某80歲登上了珠峰,誰誰90歲獲得了博士學位,但如果我們認真做個統計,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成就都是在20歲至60歲這個正常的工作時段取得的,畢竟人在青壯年時精力最好,創造力最強,也最有改變自己的衝動。壯年庸庸碌碌,想在老年有所作為,自然也不是絕對不能,但一定是難上加難了。

人老了,該拼的拼了,有的事就算做得不夠完美,也難有精力重新做一次。這個時候,讓自己停下來,聽聽別人說話,看看職場人士風來雨去,賞賞曾經忽視的風景,完全可以。有句老話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這既是一種做事方法,也是一種人生步驟。人老了,終究是要“弛”的,去“張”的事讓給比你年輕的人好了。但人老了,千萬不要成為年輕人的精神負擔。年輕人太忙,不小心說錯句什麼話,你不要太計較;自己工作一輩子,但享受與想象的有距離,只要衣食無憂,也不要過分在乎。老了有度量,其實就是與周圍的人和解,與生活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生活是長著眼睛的,你心寬了,世界自會給予你更多的光華。

“三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少年時的膽量來自不甘平庸的心,壯年時的力量源於成熟個體的責任與擔當,老年時的度量出自看盡花開花落之後的善解人意,這些都得靠我們自覺追求。

曾國藩被稱為“古今一完人”,他能有如此聲望,恰恰就在於其始終堅守著做人的初心。初入京城,立志做清官、有作為;受命辦團練、平定內亂不辭勞苦、竭盡全力;功成名就首先想到的不是盡享榮華,而是告老還鄉,給他人騰位置,雖然最後沒被朝廷允許,但其不居功的度量蒼天可鑑。

人還得有點韌勁。不管這個世界將你放在哪個位置上,你都有兩種選擇:做好或做壞。想做壞不難:狂妄自大、自私自利、驕奢淫逸、違法亂紀都可能使我們身敗名裂。有一首古詩我很喜歡,內容是:“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意思是說:河水這麼急,本來不能渡,你就是不聽勸,現在淹死了,拿你有什麼辦法呢?說的就是一意孤行者的下場。

人一生真正難的,是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按照“三量”的要求去做。如果做到了,你便會笑對人生,此生無悔。當然,要想此生無憾,你必須有透過風暴看到未來藍天的眼光,你必須有筋疲力盡之後喘一口氣繼續向遠而行的勇氣。

海河傳媒中心出品

作者:遊宇明

編輯:靳超

覺得此文有用,就點“在看”支援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