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微塾】絕句的逆折法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絕句的逆折法

詩詞微塾

絕句的逆折法

絕句短小精萃,韻味深長。它往往透過簡潔的畫面、一時的情景來表達詩人的心緒變化和悠遠情懷。絕句的作法,前人總結為一般起、承、轉、合,還可進一步細分為多種的作法。

逆折法,就是在絕句中,先對相關情景、事物、情節進行描述鋪墊,在後一兩句中,突然轉出不同或相反的意思,以反映事物發展的曲折或詩人心理矛盾,給人跌宕起伏或豁然開朗的感覺。

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首懷古之作,寫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件。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攝取戰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後的繁盛和威風。結句突然急轉一筆,描寫眼前的景色:幾隻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淒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顯得感慨猶深。

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是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前兩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寫總的方面,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第二句寫具體的方面,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為下面憑弔遺蹟作了鋪墊。後兩句轉向對“八陣圖”的遺址的感慨,說劉備吞吳失計,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餘意不盡的感覺。

劉長卿《聽彈琴》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這首託物言志詩寫詩人靜聽彈琴,表現彈琴人技藝高超,並借古調受冷遇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遺憾。前兩句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流露出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的情操。

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自已被貶斥蠻荒,和家人音訊隔絕,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按照常情,後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但詩人筆下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全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韓愈《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感情。此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首句從“春”字盤轉到“晚”字,可謂善取逆勢。二句寫晚春之景,用“百般紅紫”概括了百花爭奇鬥豔的情景。三句又轉出一景,在紅紫芳菲之中,用揚花、榆莢作點染,隨寄一點幽默情趣,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鄭谷《席上貽歌者》

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這是贈給歌者的詩,隱含著詩人乃是歌者的知音,更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前兩句,詞簡意豐地描繪了春風夜月、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及歌助酒興的歡悅氣氛,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後兩句,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行描繪,也不是直接抒發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而是說:“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使歌者──聽者、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效果。

李商隱《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此詩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表達詩人的傷感情緒。前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餘暉映照,晚霞滿期天,山凝胭脂,氣象萬千。詩人將時代沒落之感,家國沉淪之痛,身世遲暮之悲,一起熔鑄於黃昏夕照下的景物畫面中。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全詩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奏明快,感喟深沉,富於哲理。

嗅梅《嗅梅》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是一首用尋春詠梅來譬喻悟到本來面目的絕佳禪詩。首兩句描繪詩人盡日尋春,踏破芒鞋,入嶺穿雲,但卻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蹤跡。“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人尋春不得,興盡而歸,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發現春在枝頭,已經昂然十分了。諸佛所證悟的真如法身原來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無缺,可是又有多少人會得呢?

本文轉載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向下滑動檢視詳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