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一首冷門的“劍詩”,為什麼僅僅4句就讓人感到落寞悲涼?

辛棄疾有一首冷門的“劍詩”,全詩僅四句,卻滿是落寞唏噓。詩中,辛棄疾以寶劍自喻,抒發自己壯志未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寞與寂寥的心情。原詩如下:

送劍與傅巖叟 辛棄疾

鏌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子細看。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辛棄疾一首冷門的“劍詩”,為什麼僅僅4句就讓人感到落寞悲涼?

傅巖叟即傅為棟,身為鄂州講師,與辛棄疾關係甚好,兩人經常詩詞往來。傅巖叟非常欣賞陶淵明,化用其詩句用於自家的悠然閣。

辛棄疾專門寫下賀新郎一詞,讚揚的悠然閣。同樣喜歡陶淵明的辛棄疾,在詞中的陶言陶語,清新細膩,讓人耳目一新。起筆點題悠然,自然引出後面的議論:路入門前柳。到君家、悠然細說,淵明重九。借用陶淵明詩句抒發內心的感慨:鳥倦飛還平林去,雲肯無心出岫。剩準備、新詩幾首。

辛棄疾一首冷門的“劍詩”,為什麼僅僅4句就讓人感到落寞悲涼?

我們知道了辛棄疾與本詩主人公傅巖叟的淵源,便能理解這首送劍詩的奇妙獨特之處。這首詩僅用二十八個字,便將作者的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

“鏌耶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鏌耶又名莫邪,是古代有名的寶劍。根據《吳越春秋·》的記載,春秋時期,吳人干將與妻子莫邪擅長鑄造寶劍,兩個人曾經鑄造了兩把寶劍,為其取名干將、莫邪,後來,干將、莫邪便成為名劍的代言。

莫邪寶劍長三尺,鋒利無比,散發出璀璨的光芒,令觀者膽寒心驚,於是將油燈挑亮,在燈下仔細觀看、欣賞這把寶劍。這看似閒來的一筆,卻是辛棄疾用詞的絕妙之處。從對寶劍的欣賞、讚歎到後面的議論、感慨,渾然天成,毫無雕琢痕跡。

辛棄疾一首冷門的“劍詩”,為什麼僅僅4句就讓人感到落寞悲涼?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得攜去斬樓蘭”。這兩句詩形象地寫出詩人的無奈與悲涼。鋒利無比的寶劍,本應該在戰場上殺敵,如今卻被閒置起來,掛在書齋的牆壁上,與古琴為伴。

詩中的樓蘭代指金國,歷史上的樓蘭古國,根據資料記載,建立於公元前176年,於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國。樓蘭古國位於羅布泊的西部,是西漢時期的西域36國之中的強國,其都城為有名的樓蘭古城。

西漢時期,傅介子奉命討伐樓蘭,用計謀殺死樓蘭王,立下大功。詩中,詩人以寶劍自喻,以憐惜寶劍的遭遇,感慨自己的經歷。

辛棄疾一首冷門的“劍詩”,為什麼僅僅4句就讓人感到落寞悲涼?

辛棄疾筆下的寶劍,未能被主人攜帶前往戰場殺敵,令人惋惜。生活中的辛棄疾,為官時關心民生大事,訓練軍隊,時刻為收復中原做準備。滿腹愛國熱情的他,卻一直遭遇排斥打擊,閒居近二十年。

如果說蘇軾的詞是詩人之詞,那麼辛棄疾則以文為詞,他的詩詞內容更為多樣化。晚年的辛棄疾在破陣子一詞中感嘆: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個二十一歲就曾參加抗金起義的年輕英雄,曾親自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捉拿叛徒歸案,交給南宋朝廷處理。

辛棄疾一首冷門的“劍詩”,為什麼僅僅4句就讓人感到落寞悲涼?

辛棄疾那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豪情,令年輕人汗顏。幾十年來,收復中原一直是他不變的夢想。他一心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卻從未被重用過。他的一生,致力於抗金事業,他辛苦寫就的《美芹十論》與《九議》,戰有良策,守有良言,可謂字字珠璣,卻被束之高閣,令人寒心。

傷心失落的辛棄疾不禁感嘆,可憐白髮生,卻一事無成。他的這首劍詩,鮮為人知,短短四句詩,卻將他悲憤、落寞又無奈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最後的兩句: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讀來讓人唏噓不已,無比動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