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也許這就是作為一個父親的意義——教會你的孩子如何繼續沒有你的生活。”

——妮可 克勞斯《愛的歷史》

每當想起文學中的父親形象,朱自清的《背影》中那個深沉內斂、不善表達的中國式父親往往會浮現於眼前。或許這篇文章太過深入人心,模糊了一個事實,即書寫父親並不只是文學中的個別現象。在哈珀·李、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等廣受喜愛的作家筆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父親的形象也有著多樣化的文學表達。無論是《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理想父親”、女性主義作家阿特伍德筆下“面目模糊的父親”,還是村上春樹與父親經歷的20年的疏離與和解,父親作為一種身份象徵、一位精神領袖,一直引領著後輩,在反思中繼續人生的修行。

“理想父親”

“就在這樣的時刻,我認為我的父親——一個痛恨槍支,從未參加過任何戰爭的人——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哈珀·李《殺死一隻知更鳥》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美國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書,英國青少年最喜愛的小說之一。本書以小女孩瓊·路易絲·斯各特·芬奇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發生在美國南部小鎮上的故事:一個名叫湯姆·魯濱遜的年輕人被誣告犯有強姦罪,但因為自己的黑人身份受到歧視、遲遲無法伸張正義。湯姆的辯護律師正是女孩斯各特的父親——阿蒂克斯·芬奇。儘管芬奇握有湯姆不是強姦犯的證據,卻無法扭轉人們的偏見、阻止陪審團給出湯姆有罪的結論。此一妄加之罪,導致湯姆最終死於亂槍之下。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

阿蒂克斯·芬奇是一位正義的律師,具有堅定的信念,足智多謀,他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樂於分享他人的感情;同時,芬奇也是一個善於教導人的父親:

“當一個孩子問你問題時,你應該以上帝的名義好好回答他。決不要編故事。儘管小孩很小,但是他們可以比大人更快的發現你在逃避,而這種逃避只會讓他們困惑。”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做家長很失敗,可是我就是他們擁有的一切。在傑姆仰視別人的時候,他首先仰視的是我,我希望自己正直地活著,以便能坦然面對他……”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劇照

《殺死一隻知更鳥》曾在1962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美國電影協會舉行的“100名銀幕英雄與惡人”的評選中,阿蒂克斯·芬奇名列“英雄”稱號的第一位。他猶如每個孩子心中“理想父親”的形象:對待工作嚴謹,對待社會充滿責任心,對待子女也能好好講道理。他對於何為“真正的勇敢”所進行的解釋,也激勵了一代代不放棄夢想和人生的讀者:

“我想讓你見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錯誤地認為一個人手握槍支就是勇敢。勇敢是:當你還未開始就已知道自己會輸,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堅持到底。你很少能贏,但有時也會。”

“孩子就是死亡和他之間的屏障。”

——科馬克·麥卡錫《長路》

科馬克·麥卡錫是美國當代文壇巨匠,被譽為海明威與福克納的“繼承者”。《長路》是麥卡錫於2007年完成的力作,故事發生在某場災變之後:秩序崩塌,文明消亡,一對劫後餘生的父子走在流亡之路上。作為讀者,我們不清楚這場末世浩劫究竟是什麼,不知道這對父子姓甚名誰,也不清楚他們究竟要往何處去。透過父子二人的眼睛,我們看到城市廢墟中食人者吃剩的骸骨堆,看到如豬狗般被惡徒囚禁的奴隸,以及零星出現的,像父子二人一樣掙扎求生的倖存者。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小說《長路》

這是一部麥卡錫獻給全世界的優美輓歌。在人性的防線已失守的長路上,危機四伏,前景未知,然而父親不斷提醒孩子,要記得那個曾經有光亮、有夢、有故事、有海洋綠樹的世界:

“男人再一次醒來時,心想雨大約已停了。不過他倒不是因為這個才醒的。他在夢裡來了訪客,是一些他從未見過的生物。它們不講話。他感覺睡著時那些生物就蹲伏在他的床邊,待他一醒它們又躲遠了。他轉身去看男孩兒,第一次發現,對孩子來說,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外星人。一個來自遙遠的已不存在的星球的生物。男人沒有辦法為了孩子的愉悅而去建構那個他已經失去的世界,如果不同時把消失、遺落也建構出來的話。而且,他想,或許孩子比他更能理解這一點。”

父親要不惜一切保護孩子,而另一方面,他也要靠孩子來挽救自己僅存的人性,避免自己墮落為食人者:

“一天之中,沒有計劃沒有安排。日子只須順應天意而過。時間一點一滴流走。無所謂早晚。現在即是將來。人所珍視的美都起源於痛苦。它們本就出生在哀傷與灰燼間。因此,男人悄悄對睡眠中的孩子呢喃道,我還有你。”

《紐約時報》稱讚這部作品“呈現的世界無可逃避又讓人難受。然而它無懼的勇氣比治癒小說更令人難忘。”在小說的結尾,父親染病死去,孩子則在埋葬父親之後,與其他倖存者繼續前行。也許當末日來臨,最佳的生存之道是:拿上父輩留下的火炬,朝著黑暗的長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面目模糊的父親”

“所有的父親在白天是看不見的,

白天由母親統治,父親在晚上才出來。”

——瑪格利特·阿特伍德《貓眼》

2000年,阿特伍德出版了小說《貓眼》,該書講述了女畫家伊萊恩回多倫多舉辦回顧展時,想起了童年時期被女性朋友霸凌的往事。於是,伊萊恩開始在現實和記憶之間來回遊走。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小說《貓眼》

《貓眼》全書十五章,每一章都以女主人公的一幅繪畫作品為題目,反映了伊萊恩成長過程中各個不同時期的實際生活或心路歷程。阿特伍德狡猾的幽默、不留情面的觀察、尖銳的散文風格,都在小說中對校園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強有力的捕捉。

《貓眼》裡的“父親”與阿特伍德現實中的父親一樣,是一名昆蟲學家。他喜歡戶外活動,喜歡用雙手工作,還喜歡在晚餐時談論自然災害,似乎對人類的不幸有著無盡的熱情:

“爸爸一邊給我們盛燉牛肉,一邊說每天都有一個物種正在滅絕。他說,我們每天都在往河裡投毒,破壞地球的基因庫。他說,在一個物種滅絕之際,同時會有其他物種誕生,會填補空白,因為大自然厭惡真空。”

身為具有鮮明的女權意識的作家,阿特伍德筆下的父親並不像傳統女權主義小說家筆下所呈現的那樣“處於支配地位,獨斷、危險”,相反,在《貓眼》和她的另一部小說《浮現》中,“父親”被阿特伍德描繪成“本質上是善良的但又不乏某些缺點的男性;是那種遵紀守法、按時付賬單、會幫忙洗碗筷、不虐待妻子、不猥褻小孩”的正面形象。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童年時期的阿特伍德與父親

然而,這類父親常常對女主人公缺乏關注,導致她們成年後內心缺乏安全感,或將女性視為非理性的存在,而使她們自我貶低。在《貓眼》中,父親不理解伊萊恩從事職業藝術家的決定,懷疑她是否能夠養得活自己;但他對伊萊恩的哥哥斯蒂芬投入了更多關注,在斯蒂芬去世後,父親甚至對人生與職業的理想不再感興趣,他的靈魂漸漸褪色,直到死亡。

“他平常待在書房裡就是為了要圖個悠閒清淨。”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班納特夫婦的五個女兒的感情發展。珍、伊麗莎白、瑪麗、凱蒂和莉迪亞到了適婚年齡,她們的母親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為她們找到如意郎君。當班納特太太聽說鄰近的莊園被一個富有的單身漢租下,並且會帶著他一些有身份的朋友來消夏時,興奮的認為向她女兒求婚的人上門了。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小說《傲慢與偏見》

初讀《傲慢與偏見》時,讀者會覺得班納特先生的俏皮話很有意思,喜歡看書的他在班納特太太略顯庸俗的襯托下更顯得機智。但在後續的故事情節發展中,你會發現班納特先生幾乎不關心女兒們的需要,儘管他對伊麗莎白一直表現出明顯的偏袒,但這僅是出於伊麗莎白和自己更為相像的緣故。

班納特先生對子女的放任自流來源於他對婚姻的逃避。年輕時的班納特先生天真的認為和美貌的女人結婚能夠給生活增加情趣,於是娶了現在的班納特太太。然而被美貌迷住的班納特先生迎來了自己清醒的一天。這個生活在19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紳士,在發現婚姻生活的不盡人意後選擇了忍耐。他安於天命,幸好還有自己的趣味,便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用調侃取笑來對抗痛苦。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電影《傲慢與偏見》劇照

班納特先生的如此行為雖然讓自己得到了喘息,卻在他與女兒們之間拉開了一條鴻溝:他忽視了自己身為父親的責任。大女兒珍在和賓格利的感情受到挫折時,班納特先生看起來卻很高興,他甚至還鼓勵伊麗莎白和威克漢姆交往,這樣伊麗莎白就可以像珍一樣為愛而失意了。當小女兒莉迪亞和騙子威克漢姆結婚後,他既沒有觀察、調查威克漢姆的為人,也沒有提醒自己的女兒應當有的小心。在得知莉迪亞被騙後,他認為這個女兒丟人現眼,敗壞門風,因此拒絕接女兒回家,反而是加德納先生和達西擔當起了尋找莉迪亞以及進行事後彌補的工作。班納特先生的這些行為和不負責任的態度使他幾乎失去了家人的尊重。

“父與子的傳承”

“沒有幾個兒子像他們的父親

——壞的多,好的少。”

——《奧德賽》荷馬

《奧德賽》是以特洛伊戰爭傳說為題材的“系列史詩”中,惟一一部傳世的“返鄉史詩”, 相傳為盲詩人荷馬所作。在漫長的24卷中,伊大卡島的國王奧德修斯憑藉自己的聰明、勇敢,在十年漂泊間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儘管他的隨行同伴全部遇難,但在奧林匹斯眾神、尤其是雅典娜的庇護下,他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荷馬史詩《奧德賽》

《奧德賽》中,奧德修斯長達十年的漫漫回家路宛如壯闊的史詩,散發著萬丈光芒,這種光芒太過耀眼,讓人常常忽視了書中的另一次重要的航海曆程,那就是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出海尋訪父親下落的旅程。

這是一趟兒子追尋父親的蹤影尋跡的旅途。奧德修斯是一位成年英雄,性格已然定型,但忒勒馬科斯則是一個需要磨礪才能成長的少年,雖然缺少經驗,但對父親抱有忠誠而深厚的感情。當忒勒馬科斯在伊薩卡遭遇嘲諷、被排斥等不公待遇時,讀者也在期待他的成長,成為像其父一般勇武善戰、智謀過人的英雄。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電影《奧德賽》海報

值得注意的是,當雅典娜把奧德修斯變成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讓他到牧獵人家裡與兒子忒勒馬科斯見面時,在旅途中因歷盡艱辛而變得多疑的奧德修斯表現出對兒子忒勒馬科斯的完全信任,這種信任哪怕是奧德修斯的親身父親都沒有得到。父子倆共同商議了回家復仇的計劃,最終,奧德修斯在大廳中利用比武的機會殺死了所有向他妻子求婚的男子,一家人終於團聚。

在哲學家黑格爾看來,“父子相處的歷程”是兩個人“精神成長的歷程”,這一歷程通常包含了四個階段:和諧、失落、對立、融合。在《奧德賽》中,忒勒馬科斯在現實中追尋父親的腳步,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成長教育,在磨難的洗禮中成為了能夠為父親分擔重任的夥伴。從男性成長的角度看,《奧德賽》不失其獨特的典範作用與教育意義。

“如果我們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從這些角度出發,

努力修復我們的關係,也許情況會和現在有所不同。”

——村上春樹《棄貓》

父與子之間的關係微妙而複雜,既有《奧德賽》中起到教育意義的追趕、敬仰,也有村上春樹與父親之間的不理解與淡漠。

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年輕時是個喜愛俳句、信仰佛教的文藝青年,後來他因日本國情原因參加了侵華戰爭,戰爭期間曾處死一箇中國俘虜——這件事讓村上春樹對父親產生了芥蒂,甚至在長達20年的時間與父親不見面,如同絕交一般。直到村上千秋最後的日子裡,父子倆之間的關係才稍稍緩和。

《棄貓》是村上春樹在古稀之年創作的散文,創作於他的父親去世10週年後。有一次,村上春樹想到了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去海邊扔貓的事情,就沿著這件小事,自然而順暢地把對家族往事和個人成長經歷的回憶在文字中緩緩道來。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散文集《棄貓》

在《棄貓》中,村上春樹把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展示出來。自記事起,村上春樹每天都能看到父親在早飯前專注誦經,做早課,村上春樹問過父親在為誰誦經,得到的答案是——死在之前那場戰爭中的人們。

在村上春樹求學時,父親不滿他隨意懶散、不求上進的性格,也不滿意他選擇成為小說家的職業道路,兩人心靈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甚至在村上春樹寫《棄貓》這本書的時候,他依然覺得自己一直都是讓父親失望的,是辜負了他的期待的。

對於父親曾經參與戰爭乃至殺人的真實過往,村上春樹選擇了“像貓一樣逃跑”的對待方式,他遠離了父親,遠離了那過於慘痛的人生經歷。作家李敬澤認為,村上春樹一直遙望著他的父親:“這個人是否殺過人?他經歷了什麼?在這樣的遙望中,村上形成了他對世界的態度,他的所有小說原來是從這裡出發的,他無法信任、無法理解他的世界,他和父親的聯絡在於,他也成為了那隻自卡夫卡的海邊歸來的棄貓,永遠在而不在,永遠在自己的內部流浪。”

在《棄貓》的結尾,村上春樹出現在父親的病房中,兩人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和解:

“儘管思維方式和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牽絆著我們的那種類似緣分的東西,毫無疑問在我心中發揮了作用。”

這種父子間的緣分既讓村上春樹原諒了父親,也讓他選擇繼續揹負父親的人生創傷。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一直在否認日本侵華戰爭,甚至篡改歷史,村上春樹決定重現歷史,警示後人。他在《棄貓》中直面父親參與侵華戰爭的過往,這是出於“一個寫作之人的職責”,也是他對父親人生的交代:

“多年來壓在父親心中的沉重往事——借用當代詞彙形容,就是‘心理創傷’——部分地由我這個做兒子的繼承了下來。所謂心與心的連結就是這樣,所謂的歷史也就是如此。其本質就在承接這一行為——或者說儀式之中。無論其內容讓人多麼不愉快、多麼不想面對,人還是不得不接受它為自己的一部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閱讀推薦

《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

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簡·奧斯汀:文學名家筆下的父親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譯者:燁伊

《棄貓》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一篇隨筆,於2019年5月發表在文學刊物《文藝春秋》上。《棄貓》冷靜地表現了村上春樹父親村上千秋的整個人生。村上春樹把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展示出來。書中也有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同時,這本書也講述了村上春樹生命中與貓相關的重要回憶。

- fin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