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他在廣州火鍋店用四川絕活傾倒國際友人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小婉 姜雪媛

圖/受訪者提供

曲韻悠揚中,柱後轉出一人,身著戲服,臉著藍譜,威武不凡,繞臺行步,揚袖挪轉,飛袂生花,只見其披風勁撩,側身一擺,揚扇將臉一藏,不過幾息之間,迴轉過來,原先的藍譜竟幻化成怒張的紅臉……臺上川劇變臉表演者動作利落,不見戲痕,臺下掌聲喝彩聲一時不斷。

這一幕,非發生在川劇變臉的起源地四川,而是現於廣州一家普通的火鍋店。滾燙辣味,紅塵繚繞中,四川傳統民俗文化在嶺南地區開枝散葉,贏得滿堂喝彩。

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他在廣州火鍋店用四川絕活傾倒國際友人

陳宇早年間演出照片

在店中一角,陳宇捧著蓋碗茶撇去浮沫,小飲一口。2008年,陳宇帶著一身技藝由四川來到廣州,十四年間,他從紮根小餐館演出,到逐漸走上更大舞臺,推動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等四川傳統民俗文化在嶺南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傳播。

“我不是什麼大藝術家,只是個普通的表演者。”陳宇說,“廣州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是它的包容,讓我能夠在這發家,也讓四川的傳統技藝在這裡得以推廣。”

觀眾發出的喝彩是最大的收穫

十八歲時,走出校門的陳宇不知何去何從,母親一番提點,不過是最樸實的想法,“不如學門技藝傍身”。生於四川雅安,火鍋麻將蓋碗茶,川劇變臉長嘴壺,陳宇從小浸潤在傳統川味文化的薰陶中,便拜師投門,師承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華蒙山派創始人成先勤,開始學習四川傳統長嘴壺茶藝表演。

一把銅壺,隨著招式變換,在表演者手中靈活翻轉,或是蛟龍出海,又或是青龍戲珠,招式多樣,動作一定,手腕使力,沸水自一米二的壺嘴中淌出,穩穩落入蓋碗茶中,桌面不濺一滴,這便是四川傳統長嘴壺技藝“龍行十八式”的功夫所在。

要達到這功夫,並不容易。學藝艱辛,剛起步時,陳宇起早貪黑,跑步下腰壓腿,勤奮練功,從最基礎的身段練習開始,到真正拿起注滿沸水的銅壺,一步步拆解學習“龍行十八式”中的一招一式,不斷重複練習,又逐步串聯,“沒什麼技巧,就是練。”陳宇回憶起那段日子,“學藝就是要吃苦。”

學成之後,二十歲的陳宇選擇來到廣州發展, “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好奇,也有對大城市的嚮往。”陳宇說,“另外,像長嘴壺技藝這種文化,在四川已不罕見,但在嶺南地區當時還未興盛,大家都很新奇,在這邊有市場。”

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他在廣州火鍋店用四川絕活傾倒國際友人

陳宇表演團隊早年合影

一開始,陳宇在廣州各個四川餐館駐場表演,其時川味文化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川元素以新奇熱辣的姿態在各個地區碰撞出彩,但像長嘴壺茶藝等四川傳統民俗技藝在嶺南地區的傳播並不廣泛,因此陳宇的演出大放異彩,受到歡迎。

“用我們四川話講,這裡的嬢嬢叔叔真的特別喜歡這種傳統表演,還有年輕的小孩,每次見了我們都非常興奮,非常歡迎。”陳宇說,“表演完聽到那些喝彩,心裡是很自豪的,覺得自己不僅是一個技藝表演者,還宣傳了我們家鄉的文化,覺得很有收穫。”因為這份自豪,雖然彼時工資不高,但陳宇還是堅持下來,在各個餐館串場演出,技藝也不斷嫻熟增進,不再侷限於長嘴壺茶藝表演,也逐漸學習川劇變臉等其他四川傳統曲藝文化。

異鄉人在嶺南地區的紅火演出

對於陳宇這種帶著家鄉技藝闖進來的“異鄉人”,廣州帶著極大的熱情接納了他,使得他的演藝之路一帆風順。“十年前,川菜或者川元素文化在嶺南地區蓬勃發展,我們這些傳統技藝表演者也順著這股風紮根下來。”陳宇道,最初的舞臺並不在高臺之上,而是融於川菜的推廣,以“接地氣”的表演形式呈現出來。“廣州這座城市太包容了,一個新的文化進入這裡,也能很快被接納。”

嶺南一帶的食客們對各色料理味道嚴苛,但對八方文化來風,接納度卻極高。陳宇的表演打出名頭後,常有食客是為了看他表演而到館子,而不是下館子順道看一場表演。“那個時候我在華泰賓館駐場,有很多人會打電話來問,今天我們演不演,演的話他們才過來。”提起往事,陳宇很是驕傲,“久而久之,我們也有了一些‘粉絲’,都混成熟臉了,他們會經常過來捧場,接待朋友時,也會把我們的表演納入到接待流程中。”

遊轉在廣州的川味餐館中,陳宇慢慢摸索總結其中的門道。到廣州兩年後,他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那個時候四川民俗文化剛進嶺南,還在發展,市場很大,我就琢磨著組建一個團隊,讓更多從事四川傳統技藝的表演者聚在一起。”一開始,團隊只有兩三個人,表演的技藝種類也單一,不像是正經團隊,倒像是抱團走場。隨著不斷受捧,熱度升高,陳宇的小團隊逐漸吸收更多優秀人才,表演類別也逐漸豐富,“後面我們就正式成立一家公司,致力於推廣四川優秀傳統民俗文化,2017年左右是巔峰時期,光是從藝人員就有八十人。”

川文化在廣州最為興盛的時候,遍地都是川菜館、川味火鍋店,陳宇半開玩笑:“不止廣州,我們走遍整個嶺南地區,把這種熱度帶了起來,甚至整個華南地區這類表演都快被我們承包了。”在嶺南地區,川味文化的加入並不造成衝突,溫和的南粵文明與之相互融合,共生髮展,時常有嶺南文化節也邀請陳宇的團隊上臺表演。

機會接踵而來,陳宇不再滿足於在餐館中串場。2011年,陳宇參加廣東衛視舉辦的“天生我才”特別節目,憑藉長嘴壺技藝及川劇變臉藝術,奪得年度冠軍,並在次年登上廣州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一舉成名,各地邀約不斷,他也由此將四川傳統民俗技藝帶上更大的舞臺。

從小餐館到更大的世界舞臺

“參加選秀,拿了冠軍,又上了廣州臺的春晚,更多人看到了我們的表演,當時覺得把家鄉的文化帶到了這邊,心裡有一點小小的自豪,也有點欣慰。”陳宇回憶,自那以後,在餐館串場表演之外,團隊開始更多接文化演出的場子。從四川起步,到嶺南發家,又走到香港、澳門等地區。“初期我們跟澳門的合作是最多的,一年要去個幾十回,他們也很認可我們的文化表演,其實也有很多其他隊伍,但他們就是點名要我們過去。”

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他在廣州火鍋店用四川絕活傾倒國際友人

陳宇進行四川長嘴壺茶藝表演舊照

回顧自己的從藝道路,陳宇覺得最為高光的時刻,還是站上國外舞臺的時候。其實陳宇剛來廣州時,便留意到很多外國人對於四川傳統技藝的好奇和喜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國外是很受歡迎的,外國人壓根沒見過這樣精彩絕倫的表演,他們覺得很神秘,很好奇。”陳宇說,在廣州也有不少外國人會定期去看他們表演,甚至駐穗領事館的國外駐館人員,也會一批又一批地追著他們的演出看。

這讓陳宇看到一種可能性:“或許我們可以到國外去,讓外國人看看我們的中國文化。”帶著一點念想,2011年,陳宇帶著團隊前往阿聯酋,在迪拜的中國文化節上進行演出。“當時臺下就是他們的酋長,我們表演展示的時候,他們非常喜愛我們國家的文化,你站在臺上,那種喜悅感是油然而生的。”

如今的陳宇,已退居幕後,更多做策劃工作,“人到中年,還是想將舞臺留給更年輕的人。”這些年來,隨著四川傳統民俗文化的表演推廣,不僅是四川地區,在廣東、廣西等地的諸多年輕人受其吸引,也加入到陳宇的隊伍當中學習技藝,在學成之後又四散到全國各地,進一步傳播川味文化。陳宇收學徒也有自己的標準:“不看你有沒有天賦,第一點就是看人品,如果品性不端,我是不願意教的,我們雖然走臺串場表演,稱不上什麼藝術家,但這是我對這個行業的尊重。”

即使技藝嫻熟,演出經歷豐富,陳宇卻始終把自己定義為一個普通的表演者,一個四川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者。“我只是在做一件文化推廣的平常事,但越來越多的人被四川的傳統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它並加入其中,說不定這些年輕人不止於傳播,未來他們能成為真正的傳承者,這對我來說,就是更有意義的事情。”(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鄭宗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