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之鄉!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

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惠州日報》記者從惠城區文聯獲悉,近日惠城區順利通過了中華詩詞學會和廣東中華詩詞學會的檢查驗收,同時榮獲“中華詩詞之鄉”和“廣東詩詞之鄉”稱號,水口街道辦和橋西街道辦均獲得“中華詩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廣東省詩教先進單位”稱號。

中華詩詞之鄉!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

中山公園的詩詞小景觀

優勢:

人文底蘊深厚,詩詞遺產豐富

惠城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又朝氣蓬勃的山水之城,文化積澱深厚,詩詞遺產豐富,詩詞創作活躍。西湖景區,西新橋、點翠洲、荔浦風清、紅棉水榭等景點,皆有古今詩人題詠。此外,紅花湖、掛榜閣、合江樓、白鶴峰、東坡祠、豐渚園等,詩刻比比皆是。“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廣東歸善縣(今惠城區)清代詩人江逢辰,一語道出本土詩詞之文化底蘊;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千古傳誦;清朝“鐵筆御史”鄧承修在豐湖書院開館講學;“闡教育才”的歸善學官六百載讀書聲不絕……千百年來,惠城本土或來到惠城的文人墨客詩詞佳作雲集,蔚為壯觀。

中華詩詞之鄉!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

惠城區詩詞創作活躍,成果豐碩

當前,惠城的詩詞文化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早在1985年,惠城區就成立豐湖詩社,累計超過150多名社員,創作名聲享譽南粵。近年來,惠城區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更加強烈了,這些都為惠城區建立“中華詩詞之鄉”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財力保證。

惠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中華詩詞之鄉建立工作,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把中華詩詞之鄉建立工作提升到落實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作為全區的一件大事來抓,確保建立成功。

中華詩詞之鄉!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

中華詩詞學會和廣東中華詩詞學會的領導與我區豐湖詩社社員一起到惠城區的中山公園和金帶街等地進行採風。

亮點:

詩教活動多彩,詩詞創作活躍

自2018年啟動“中華詩詞之鄉”建立活動以來,惠城區廣泛開展了詩詞“六進”活動。“六進“即詩詞進學校、進機關、進社群、進企業、進農村、進景區。據統計,自去年以來,全區共開展詩教“六進”活動100多場,全區有近百所學校參與了本次建立活動,多數校園營造了優美的詩化環境,並開展了豐富的詩教活動,如惠州市東坡小學開展了詩詞“飛花令”比賽,下埔小學的“苔花”詩詞創作大賽等,起到較好的詩詞普及和傳承作用。

在建立活動中,惠城注重保護、挖掘、整理、研究、繼承豐富的詩詞遺產。近年本土詩詞之大部頭成果有《西湖藝文卷》、《古今詩人頌西湖》、《惠城風韻》等。同時,惠城充分發揮了豐湖詩社的引領作用,健全詩社組織,壯大隊伍。區相關建立單位和各鎮、街道都設有豐湖詩社分社,大多數學校也有自己的詩片語織。惠城區的兩個重點建立單位——橋西和水口街道,還成立了詩詞建立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保證建立經費。

中華詩詞之鄉!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

中華詩詞學會和廣東中華詩詞學會的領導與我區豐湖詩社社員一起到惠城區的中山公園和金帶街等地進行採風。

惠城建有穩定的交流平臺,詩詞刊物《西湖文藝》和《豐湖詩社社刊》定期出版,不斷推出精品力作,培養了一批本土具有較高詩詞創作水平的領軍人物和優秀人才。詩詞社員和愛好者創作熱情高漲,今年10月15日出版的《西湖文藝——惠城區中華詩詞創作專刊》刊發的400餘首詩詞,是從100多人創作的近萬篇作品中選出來的。另外,詩詞社員和愛好者也紛紛出版了個人詩集,如羅文裕、馬建生和牟建的《袍澤三人行》,陳文雄的《溪東吟草》、李碩洪的《苔花集》等等。

中華詩詞之鄉!惠城再添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

惠城學校詩教活動豐富多彩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獲悉,本次中華詩詞之鄉的建立,較好地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為“文明惠城”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接下來,惠城建立長效機制,鞏固建立成果,繼續推動惠城的詩詞文化繁榮發展,讓詩詞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愛詩、學詩、賞詩、吟詩、作詩、用詩成為時代風尚,讓“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香金群

通訊員胡淑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