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在這樣學古詩嗎?錯了錯了!

常聽到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底蘊深厚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差。

但是在真正學習時,往往也是問題多多:

孩子每次讀古詩,就犯困;

哪怕會背了,過一陣子就忘記;

對詩詞一知半解,不會運用到寫作表達。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無非就是這兩個:

1。 詩詞創作年代離生活太遙遠,再加上孩子的閱歷淺以及知識儲備貧乏,理解起來是很有難度的;

2。 課堂知識點的講解太過古板、枯燥無味,孩子不感興趣。

針對這些問題,小編特別總結了學習古詩詞常見的3大誤區,趕緊來避坑吧!

誤區1:只顧著讀古詩,不知道創作背景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講古詩詞多數會側重在朗誦和背誦上,關於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只是簡單地過一遍。

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我們與詩詞內容脫節,不容易與作品產生共鳴。

因為古詩詞與我們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僅是機械地在字面上理解詩詞,是遠遠不夠的。

孩子還在這樣學古詩嗎?錯了錯了!

我們還需要了解這首古詩詞的作者是誰?他的簡介和生平是怎樣的?這首詩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什麼樣的環境裡寫出來的?

這些問題對於古詩的學習非常重要,梳理清楚,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

因為作者在不同的年齡創作的,在不同的境遇下創作的,所表達的情感自然也是不同的。

比如李白的代表作《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寫此詩時李白已50多歲了,除了當過3年的官職外,一直浪跡於江湖。

這位懷有抱負的志士,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滿腹雄才而無人見用,他怎能不感到苦悶和憂憤呢?

所以詩人在與友人聚會的時候,借酒興詩情抒發不平之氣,這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磅礴大氣的《將進酒》。

如今對古詩詞的考察越來越靈活,有時候考的並不是學過的作品,遇到不熟悉的詩詞那該怎麼辦呢?就只能靠自己了!

根據已有的詩詞資訊,比如詩名、作者、註釋等,然後調動大腦的知識庫,從知識庫裡去篩選關於詩人的簡介:是哪個朝代的,生平事蹟、知名作品、創作風格等。

這就需要孩子對古詩創造背景、各朝代的大背景事件、常見詩人的生平事蹟等知識進行積累,要建立起一個大的框架。

誤區2:光看字詞句釋義,沒有用心感知詩意

古詩學習離不開這三部曲:

生字學習、字詞解釋、理解詩意。

一首古詩詞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往往蘊含著深遠的寓意。

通常經過逐句翻譯,基本上能弄懂古詩詞的大概意思,很多人到這裡就止住了,並沒有充分去感悟詩中意境。

但是你發現了嗎,這樣的學習是很難記住的,孩子也並沒有學會如何運用。

孩子還在這樣學古詩嗎?錯了錯了!

我們需要再深入一點,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與含義,可透過這兩點去鍛鍊理解詩意的能力:

梳理詩詞中出現的情景和故事元素,透過營造“畫面感”完成對古詩的解讀。

找到與古詩詞情感共鳴,弄懂作者在詩文中預設的情感指向,這需要做到“知人論世”。

古詩詞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對於小學生而言,可以增強記憶力,培養想象力。

想象是文學魅力之所在,具象的美和抽象的美之間隔著的是一段審美的距離,尋求詩歌的意境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體驗,一種情感的捕捉和釋放。

那要怎麼營造“畫面感”呢?可以透過

篩選資訊

,進行

文字

細讀

實現。

比如品讀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黃鸝、翠柳、白鷺、青天

,一整個春意盎然的景象馬上就呈現在我們腦海中了。既有

翠柳

又有

千秋雪

,應該是還在初春時節,空氣清新凜然,大地開始復甦。

門、窗

,詩人應該是在家裡,正欣賞著外面的大好美景,但是為什麼會突然寫詩呢?估計是看到什麼,心中有感而發。

西嶺、東吳、萬里船

,景象更開闊,抒發了一種不遠萬里,終於前來的感慨。

透過構建這個畫面,以及感受這個畫面傳遞出來的訊號,我們就能大致知道這首詩詞要表達的情感了。

比如這個《絕句》要表達的應該就是經歷了一場大劫難後萬物復甦的的情境,比如戰亂平息,對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慨萬分、或者是坎坷仕途後獲得的升遷之喜。

當然這對小學生而言,自然是不容易做到的。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能完整地把自己想象的畫面表達出來,這已經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資訊解讀能力。

誤區3:死記硬背完成任務,不會拓展學以致用

理想的古詩詞學習,應該有如下收穫:

知識積累

:指掌握的詞句、理解的大意、悟到的情感等較為顯性的價值;

素養提升

:指習得學習方法,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底蘊的沉澱等相對隱性的價值;

歸納運用

:指學會把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加以運用,去輔助理解更深更難的詩詞、去運用到寫作表達當中

這裡面知識積累和素養提升都是潛移默化的,而歸納運用是最難的,需要多進行訓練的。

比如可以先明確學習的古詩詞屬於什麼型別,再回顧以前學的這個型別的古詩詞,或者是拓展這種型別其他的古詩詞,然後進行系統的感知。

比如古詩詞的分類有很多:

按內容上分為:送別詩、寫景詩、山水田園詩、軍旅邊塞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按體裁上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絕句與律詩)、詞、曲;

按情節上分為:抒情詩、敘事詩。

我們也可以根據古詩詞中的一個字進行聯想拓展,就像我們平時玩飛花令那樣。

比如表達思念之情的帶月字的詩句:

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如袁枚《隨園詩話》中“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還能夠根據孩子情況適當拓展一些相關知識,多角度發散與詩歌相關的各種風俗、文化、事物等等。

以古詩詞為載體,更全面地去了解這首詩背後的傳統文化,透過對詩詞的發散和延伸,瞭解更多科普知識,能夠反過來幫助理解其他詩詞含義。

小結:學習古詩詞三重境界

孩子還在這樣學古詩嗎?錯了錯了!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閃耀著美的光彩,還可以帶來深刻的啟迪。在不同時期讀同一首古詩詞,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而且隨著孩子的閱歷越豐富,對於古詩詞的理解也會越深,有點類似於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學習古詩詞的第一階段,每一個字都認識,就是不能理解古詩詞背後的深刻含義。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儘管學習古詩詞會遇到重重困難,但是卻不後悔,所有的困難都是我們前進的階梯。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足夠的積累後,量變成為質變,我們與詩人同遊,領悟到詩歌的無窮韻味。

讀透古詩詞,與詩人隔空對話,就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審美素養與人文素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