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老地名,留住一方文脈與鄉愁

留下老地名,留住一方文脈與鄉愁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獲批實施。楊坨東街、上園北街、潞河灣路……規劃中近半數道路地名為利用老地名命名,在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也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

地名是基本公共資訊,更是鮮明文化座標。很多老地名蘊含著民俗、語言、地理等文化印記,是斯土斯民的記憶原點。對於北京這樣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來說,那些或是浪漫優雅,或是通俗質樸的地名,往往都蘊藏著一個故事、一段時光。皇城古都的風雲跌宕,市井人家的柴米煙火,百花深處,阡陌人生,彼時來路雖不可見,但透過一個個地名,依然可以聽見歷史的迴響、追尋城市的脈絡。

留下老地名,某種意義上也是在守護鄉土家園。雖然隨著城市發展變化,基礎設施不斷翻新,城市功能不斷拓展,地名的動態調整實為常態,但其中凝結的記憶和情感不該隨之散軼。在新與舊、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珍視包括老地名在內的每一處歷史文脈的呈現,是對歲月變遷背後代代積澱的最大尊重。

今年5月起施行的國家《地名管理條例》明確提出,地名應當保持相對穩定,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體現中華歷史文脈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近些年來,保護傳統地名也成為北京擦亮古都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一大抓手。比如,用曾經消失的老胡同名字來命名“無名路”;公佈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鐵轆轤把”“東四塊玉”等老地名重返公交站牌……一系列舉措守住了京味兒,也給了悠悠鄉愁以棲居之地。當然,從更大視野看,留住老地名不是放個牌子就了事。用心挖掘老地名背後的風物人情、城市故事,才能讓其煥發出新的活力。

“對自己的歷史有所知的人,必然會有一種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地名是載體,文化是靈魂,在傳承中守護鄉愁鄉情,城市發展也會更加自信、更有味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