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一幅傳世墨跡,卷書麻質紙本,工行草書,製作極為精細,字型勁健,用筆姿媚。稀見的唐代詩人、書法家僅存書法作品之一。

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此墨跡為《張好好詩》卷,是晚唐詩人杜牧作並書給暗戀之人張好好的一幅絕世佳作。傳至今天,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一絕。

杜牧,晚唐傑出的詩人、散文家。今陝西西安人(古:唐京兆萬年),因唐朝前有杜甫,後人稱之為小杜。才華橫溢的杜牧,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

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杜牧出生於長安“去天尺五”的杜韋之族。從小在書香門第長大,加之杜牧“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的勤學上進。23歲賦寫《阿房宮賦》,譽滿京華。26歲進土及第,胸抱濟世經邦的情懷。

生不逢時杜牧,在“牛李黨爭”的年代,奔波於仕途和官場,不盡如意。一生在朝廷和幕府中擔任過20多個職位,最後才混到中書舍人、郡州刺史之位。早年得意,中年失意,無不對官場的憤恨。留下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句,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也彰顯了文人的暢快和豁達。

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杜牧一生有濟世經邦的志向,空懷抱負,沒有得意。但在文學和詩歌方面,後人為他整理了《樊川文集》,留存450餘篇彪炳史冊、輝煌偉哉的詩篇,是華夏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再看《張好好詩》捲上。故事是從杜牧進士及第8個月後,來到揚州10年的作幕賓。杜牧辟召在江西團練巡官,與江西觀察使沈傳師結識。加之杜家與沈家世交甚好,與沈傳師的弟弟沈述師也成了好朋友。所以杜牧到沈家走動的次數頻繁,對沈家的一個婢女張好好慢慢地接觸產生了好感。

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張好好能歌善舞,才貌俱佳。張好好的美有詩為證: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沈述師當然不會讓杜牧佔了便宜,率先納張好好為妾,杜牧只能暗自空戀羨漁之情。時隔近6年,也就是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陽不期而遇,見到張好好。“洛城重相見,綽綽為當壚”,早已被沈述師拋棄,當壚賣酒,成了淪落洛陽的異鄉客。

杜枚目睹張好好的遭遇,心生感慨愛與戀,寫下了《張好好詩》五言長篇。詩情豪邁意志、情緒飽滿,書法更是氣格飄逸、文筆清秀。為杜牧贏得了書法家的美譽。

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自唐代以來,歷代對此書法與詩文評之眾多。“大有六朝之風韻”(《藝舟雙楫》),“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清包世臣贊,“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相表裡”,《宣和書譜》評等。

唐朝書法真跡是稀世珍品,史上不可多得。紙本之上留置了歷代名人的鑑定印章,像乾隆、年羹堯、賈似道、宋徽宗等。特別是宋徽宗趙佶在《張好好詩》卷中題名並鈐璽印。

一位詩人的“情書”,最為悲情的詩文和書法,堪稱傳世墨跡

1924年,溥儀攜此卷東北流散。張伯駒(著名大收藏家)追歸此卷,愛不釋手,後捐贈於故宮博物院收藏。

張好好與杜牧相識於江西幕府,五言長詩為她而作,美人遲暮,讓人唏噓傷感,寄託了詩人的無限地同情,並深含著幾份情誼和愛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