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王安憶:​年輕時讀過的書,不是白讀的

半卷詩書一窗月

每天七點,為你讀詩

詩詞曲賦,名著散文

關 注

名家|王安憶:​年輕時讀過的書,不是白讀的

本文摘自王安憶新書《小說六講》,內容為2015年她在香港城市大學公開課上的講稿,原標題《文字裡的生活》。

我想先從我的閱讀生活來與大家分享我的成長經歷。我似乎回想不起我是怎麼學習識字和閱讀的,好像生來就會了,閱讀對我來說很自然,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同時就看見了文字。

我的生活似乎從來是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實際當中度過的,就是吃飯、睡覺、和父母相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另一種生活則是在文字裡,它給了我一個另外的空間。

我初始的閱讀,大都是童話和民間傳說。有一個童話故事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故事講述一個勇士受到上天的指令,讓他去捕捉一隻玉鳥,於是登上冒險的征途。上天以很鄭重的語氣派遣他,他就以為這次出行會很困難,艱險重重。想不到一路順風順水,很快就到達了玉鳥所在的宮殿。宮殿的門敞開著,也無人看守。進到深處,玉鳥獨自立著,絲毫沒有反抗,順從地讓勇士捕捉在手。

玉鳥對勇士說:“我可以跟你走,但有一個條件,就是我給你講故事,你聽了我的故事不能嘆息,你一聲嘆息我就飛回去了。”於是,勇士就鬆開手,玉鳥立在他的肩頭,往前走去。

玉鳥講了第一個故事,勇士忍不住發出嘆息,玉鳥就飛回去了。勇士返身抓回玉鳥,再一次上路,玉鳥講了第二個故事,勇士又嘆息了。玉鳥飛回去,勇士回去抓,第三個故事開頭……來回反覆,一直到第九次,第九個故事,勇士沒有嘆息,方才成功捉到玉鳥完成上天的任務。

名家|王安憶:​年輕時讀過的書,不是白讀的

我現在一點也想不起故事的具體內容,既想不起玉鳥讓勇士嘆息的故事,也想不起最後勇士不嘆息的那個,可是它的結構卻深印在我腦海。

人的記憶很奇怪,像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在選擇,安排你記住什麼,忘記什麼。

也許就是玉鳥故事中被我遺忘的內容的部分,從此變成一個逼迫,逼迫我不斷地想象故事,使人嘆息、嘆息、嘆息到不嘆息的故事。人家的故事忘了,只有編自己的故事。

還有德國的《格林童話》,其中一則故事,說的是一個力大無窮的傻子。有一天,他跑到鄰國去,看見城門上貼著告示,因城堡出現怪物作祟,很多勇士信心滿滿地進去,不是落敗而逃,就是被怪物吃掉,沒有一個人成功征服怪獸。國王非常不安,於是發出公告,許諾說誰能征服怪物,奪回古堡,就把公主嫁給他。

這種模式的故事有很多,包括義大利歌劇《圖蘭朵》和中國戲曲《西廂記》,只是結尾各不相同,《西廂記》是老太太毀約了。

這則童話故事則很樸素,傻子斬殺怪物,天下太平,國王立刻兌現承諾,把公主嫁給他。公主對他也沒什麼大不滿,並不覺得他傻,只有一樣使公主糾結,就是他不懂得害怕,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怕得發抖。公主有一個很聰明的宮女,就像鶯鶯小姐的紅娘,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嚴冬寒冷的早上,鑿開河上的冰,撈了一桶魚,提到臥室,把傻子的被子掀起來,一股腦澆在他身上,傻子不禁渾身戰慄,大叫道:“哎呀!我知道什麼是發抖了!”從此他們就過著幸福的生活。

名家|王安憶:​年輕時讀過的書,不是白讀的

小時候,只覺得故事有趣,後來想起來,這有趣裡藏著許多隱喻:為什麼公主把懂不懂得害怕作為一個人智商的標準,害怕和智慧有關係嗎?過度詮釋一下,又似乎有關係。中國人不是講求敬畏天地嗎?再有,如果這傻子是有智慧的人,懂得害怕,那麼他就不可能征服怪物,娶到公主。這麼一來,故事不是沒有了嗎?所以,他又必須是一個傻子。

這是一個悖論,小說往往都是悖論。

童話是很有意思的。義大利的卡爾維諾收集編撰過一部《義大利童話》,其中一個故事說的是野兔和狐狸。

有一天,狐狸在樹林看見兔子快樂地跳來跳去。狐狸問兔子為什麼那麼高興,兔子回說它娶了一個老婆。狐狸恭喜兔子,兔子說不要恭喜它,因為它的老婆很兇悍。狐狸說,那你真可憐。兔子說不,也不要同情它,因為老婆很有錢,帶給他一棟很大的房子。狐狸再道恭喜,兔子又說不要恭喜它,因為房子已經一把火燒掉了。狐狸說可惜可惜,兔子說也別覺得可惜,因為它那兇巴巴的老婆也一起燒掉了。

名家|王安憶:​年輕時讀過的書,不是白讀的

我們寫小說常常是這個樣子。從起點開頭,經過漫長的旅程走到終點,卻發現是回到了原點,但是因為有了一個過程,這原點就不是那原點。所以我們又很像神話裡那個推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把石頭推上去、落下來,再推上去、落下來……永遠在重複做一個動作。但這一次和下一次不同,就是那句哲言:“人不會兩次涉入同一條河流。”

幼年時看童話故事,覺得很好看。它建設了一個奇異的世界,是在現實生活裡不可能發生的。慢慢地,成年以後,我對童話的認識似乎遞進著、常想常新,今天想是這個樣子,明天想又有不同的感受。

童話故事看似是孩子的閱讀物,但其實,它的意味和形式,隱匿在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裡。閱讀童話的經歷實際上一直如影隨形於我日後的文字生活。

本文節選自《小說六講》,作者: 王安憶,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