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匏瓜”是瓜還是星?

摘:故毛子水《孔門和科學》一文又說:“‘匏瓜不食’,正如《詩·小雅·大東篇》所謂:‘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則譯曰:“我豈是天上的匏瓜星!怎麼能夠高高掛著而不讓人家吃呢!”

【姚海濤】

四書遇引明代的楊用修,言曰,繫而不食者,即南有箕不可簸揚,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之意。可見,毛可能用楊說。也可能英雄略同了。

【林桂榛】這個漢儒都知道,天星匏,天星匏瓜不可食的。

孔子實近荀而非近孟,五行論或性天觀可鑑。孟子為孔學正宗云云,唐宋腦瓜崩塑造的。即使聰明與用功之朱子,在先秦古書大問題上,有些依然是比較匱乏的。

滿天星斗,沒有禨祥,沒有道德,只有列星自旋轉、黃道布陰陽,這是孟荀兩派基本分歧。漢唐以來搞不清孔子命也云云語言藝術與心靈嘆息以及上智下愚之真實,容易一根筋被誤導,其實也是時代風氣或輿論需要耳。近世或近代純求真學問興起,才會更加客觀去理解古人古事。

中庸講祥瑞與妖孽,思孟講聖誠於天道,俱是宗教式穿梭或敬畏。胡適指出敬之一字,為宋道學要門,亦是性天理義穿梭或建構耳,如此如此,只得揚思孟大旗,而貶荀況無知。

【樂愛國】匏瓜,既是植物,又是天星,何、朱應該都知道。朱熹整理過《步天歌》,肯定知道匏瓜又為天星,問題是,為什麼他們解《論語》“匏瓜”,為植物,不解為天星?

【林桂榛】

名物不熟,章句不透。朱子講論語末篇堯舜執中章“歷數”,什麼帝王次第類實在拙劣,講堯舜執中是道德實在過於聰明。

【謝永鑫】摘《論語·陽貨》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這一章中,結合前面語境,匏瓜理解成葫蘆,感覺更連貫。

【林桂榛】非也。匏星沒鳥用,曰我不能也這樣,總得有派場用處,故欲去佛肸那,子路受不了孔子滑頭主義機會行動……

非葫蘆瓜不能吃或沒啥用,故去佛肸那。天匏星與地匏瓜,兩個名物,兩個級別,自比地匏瓜,呆瓜,自比天匏星,雄才。

像匏瓜繫而不食,當沒用處的東西,不行的,我得去幹點什麼。好不容易有人用俺,俺想去也。

【陳緒平】繫而不食,既然說到了“食”還是指的是葫蘆瓜之屬,當然是比喻。

【林桂榛】

地匏可食,天匏不可食,章句推正是天匏。不是什麼甜苦葫蘆分巧門,自作聰明搞複雜了,沒有這樣的種二瓜。

一如易色即易美色,過即倫理過錯,固定陣勢,對號入座,實際不是。

隱即隱藏、包庇,實際上隱含義≠隱藏、包庇。不等值換詞敘述古人,於是古人意思大變。

很多問題出在這種敘述上,還美其名曰研究高明,純粹混賬添亂。

【樂愛國】不等值換詞敘述古人,於是古人意思大變——是的,切忌望文生義,越扯越遠。

【林桂榛】毛子水《孔門和科學》一文還說:“我疑心當時果實的名字,只叫‘匏’或‘瓠’,天星的名字,才叫‘匏瓜’。”——一如口語瓠子不叫瓠子瓜,就叫瓠,毛公很敏銳。口語裡,葫蘆也叫葫蘆,不叫葫蘆瓜。孔子口語,記錄如此,很生動。

誰故意種苦葫蘆,還強調曰不可食,估計是天生苦命人自況,毛病

【強中華】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詩經 大東》)瓠瓜星掛在天上,卻不能食用,用法與詩經類似。

【林桂榛】真相一定是如此的。

【焦子棟】強教授所言極是,畫餅豈能充飢。任相宏教授還以大東篇給沂源縣做牛郎織女旅遊景區提供依據。

【姚海濤】

地上匏瓜可食,天上匏瓜不可食,這是確定無疑的事實。綜上,結合詩經,結合孔子懂詩,結合桂榛兄所謂孔子天文博學,結合地上匏瓜可食事實,匏瓜星說勝出。

另外:匏瓜對剖,形成兩瓢。瓢匏音同,十分契合。

【樂愛國】朱熹之後,有弟子看到《天文圖》解論語匏瓜星說。《黃氏日抄》:黃勉齋宰臨川,刊臨川人應抑之《天文圖》有瓠瓜星,其下注雲:《論語》‘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正指星而言。

【林桂榛】補充一下,“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句的意思是“

我匏瓜一樣系那,卻不能食用

”,或“

我匏瓜一樣系那,卻無食祿

”,此“不食”是“不可食”還是“無食祿”呢?

不可食的匏瓜是天上吊系的匏瓜星(地面上長掛的匏可食,應不會專指什麼苦匏並賦意),匏瓜一樣吊系那沒有食祿也只能指天上匏瓜星。匏瓜星主宰瓜果豐歉等,如匏瓜星一樣吊那卻沒有食祿(理應食祿豐足),真夠悲催的。

全章表示孔子急於求位置求做事且自己能堅守原則而不為汙染。東漢王充《論衡》將此“不食”解為不食祿,若(自己)匏瓜星一樣掛天象竟然(自己)沒有食祿,好像也有理。

(荀子學園討論 2022。07。27)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