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1897年某日,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前往訪見正懷中國之憂的林紓:“吾請與子譯一書,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紹一名著於中國,不勝於蹙額對坐耶。”林紓聽後,思之有理,才請王氏口述,自己筆錄,合譯了小仲馬的這部小說,題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於1899年出版。

這部《巴黎茶花女遺事》正是譯自小仲馬24歲創作的《茶花女》,他將自己與交際花瑪麗·杜普萊西的愛情故事寫成了一部傳世經典,賺取了千萬讀者的眼淚,一改才子佳人、花好月圓的傳統敘事,讓文學界歎為觀止。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1899年,林紓與王壽昌合作翻譯小仲馬著《巴黎茶花女遺事》一書。林紓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不久,福建同鄉、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高夢旦邀請他為商務翻譯小說。林紓和商務聯袂創造了“林譯小說”這一文化品牌,成為出版家和作譯者合作雙贏的佳話。

可時間流逝,《茶花女》的故事仍在流傳,關於小仲馬的一生卻鮮有人知。直到今天,《小仲馬傳:反俄狄浦斯者》的問世,才原原本本地將小仲馬的傳奇一生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並於2017年擊敗了另一本梵高的傳記,獲得了當年法國

龔古爾傳記文學獎

。評詞中寫道:

“小仲馬是拿破崙時期藝術家和資產階級法國最生動的化身。”

01

從“無姓之人”到成為“仲馬”

在布瓦埃勒迪厄廣場1號,也就是曾經的義大利人廣場1號,一塊貼在住宅牆上的銘牌告訴路人:

戲劇作家小仲馬

1824年7月27日

降生於此。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手握滾環的小仲馬肖像》

不知道是否是命運的安排,這一天的天氣異常糟糕,彷彿為小仲馬的一生譜寫了坎坷與孤獨的基調。

大仲馬一生風流,當時他21歲,在創作時沒有火柴了而向女鄰居借蠟燭,自此,一段露水姻緣由此開始,小仲馬就這樣誕生了。

孩子出生後,當父親的並沒有承認他,小仲馬成了“無姓之人”;做母親的,艱難地靠裁縫手藝打零工養活孩子。

父母間展開了一場無聲的戰鬥,直到小仲馬7歲時,大仲馬搶先辦理了法律手續,承認了這個孩子,贏得了這場戰爭,一個遲來的姓氏終於冠在了這個孩子頭上,從這一天起,又一個亞歷山大·仲馬誕生了。

人們對小仲馬的評價譭譽參半,直到這本書出版之前,還沒有人冒險寫過他的傳記。

對於他的同代人來說,小仲馬是一位重要的劇作家,以至於流傳著“仲馬風格”這樣一個搞笑的形容詞。

萊昂-保羅·法爾格曾在《燈下》中談到以專有名詞加上字尾-iste構成形容詞的風潮,他說:“這種風格的回潮,比如馬斯奈風格、仲馬風格,從老一輩奧吉耶、薩爾塞、古諾[……]開始,一直延續到都德和莫泊桑、布林熱和洛蒂。”

奧克塔夫·米爾博在一連串玩笑中使用過同樣的表語:

我不是斯汀伯格主義者。

我不是仲馬主義者。

我不是莎拉·伯恩哈特主義者。

我是卡里耶蘇普瓦主義者。

安德烈·莫洛亞在《尋找馬塞爾·普魯斯特》中談到1949年普魯斯特寫給他媽媽的一封信時,重拾了這個造出來的形容詞。

後來,1957年他又在《三仲馬》中寫道:

“仲馬這個家族什麼都不缺:糊里糊塗的丈夫,受傷害的女人,道理明白但就是惡習不改的朋友群,愛鬧彆扭的女友,還有集蘿莉和風情於一身的女子。”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小仲馬肖像》

這個新詞是根據姓氏和血統關係造出來的混合詞,證明當時的人把這位第三代仲馬當成了第二代。

這難道意味著小仲馬首先因為父親的關係才能成名?嚴格來講,必須區分三位仲馬:祖父托馬斯·亞歷山大·仲馬是位將軍,父親亞歷山大是作家,兒子亞歷山大也是作家,三個人都是同樣的名字。

仲馬最早應該是共和國將軍托馬斯·亞歷山大·達維·德·拉帕耶特里所用的化名。從1674年以後,作為姓氏,仲馬或者達維·德·拉帕耶特里習慣上都會起名為亞歷山大。

但是,當父親過世後,小仲馬成為唯一的亞歷山大·仲馬,因為沒有從名字裡刪去“兒子”這個詞,就不需要再加以區分了:

這個詞是我名字的一部分,就像是家族的第二個姓取代了本姓一樣。

02

反俄狄浦斯者

提到小仲馬,不能不提他和父親大仲馬之間的複雜感情。當“一位父親拒絕把姓氏傳給你,那你就必須獲得這個姓氏”,私生子艱難的童年、對父親放蕩生活的不贊同、父子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他們之間作為作家的競爭似乎都在推動他仇視父親,但他沒有尋求與父親決裂,也沒有想過取代他、殺死他。

小仲馬是一位“反俄狄浦斯者”。被稱作仲馬的達維·德·拉帕耶特里家族成員都努力歌頌他們祖先的榮光。大仲馬頌揚在他四歲時死去的父親。

小仲馬與父親如出一轍,就算他親眼看見父親過著遠談不上正常的生活,還是以近乎宗教般的熱情守護著父親的名聲,無論在父親的生前還是身後,他都讚美偉大的作家是如何寬厚和深受喜愛:

有人問我:“您的父親不會寫下任何一行乏味的文字,他是怎麼做到的?”我回答他:“因為這會讓他無聊不已!”他的全部秘密都在這個詞裡。他幸運地比任何人寫得都要多,必須要寫作才能養活自己和其他人,但他從來只寫讓自己開心的東西。

父親在萬花叢中揮灑自己的情感,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兒子會走向反面,拋棄父親身上令其母親痛苦的東西。

作為唯一被承認的子嗣,他自認為是唯一擁有這個權利的人,因此痛苦不堪。

在兒子的青少年時期,父親的個人生活很混亂,極度緊張和困難的父子關係成為兩人關係的主調,而小仲馬也因為私生子的身份備受欺辱:

一個孩子認為有權責備我是窮人,因為他很富有;另一個孩子責備我母親出門工作,因為他的母親優哉遊哉;這個責備我是手藝人的兒子,因為他是貴族的兒子;那個責備我沒有父親,因為他有兩個——可能。

但他們也彼此深深依戀,就如他們在通訊中相互傾訴所呈現的那樣:

你一直是而且永遠是我心愛的長子,我的錢更多花在你身上——但我的心比我的錢包迴應你的還要多。

小仲馬一生都在扮演著父親的保護者的角色,照顧起這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的“大孩子”。

在大仲馬深陷債務危機時,兒子擔負起經紀人的角色;當父親垂垂老矣,小仲馬更是充當起“父親的父親”,把大仲馬接到身邊,陪伴其走完最後一程;在父親去世後,小仲馬更是東奔西走,在大仲馬家鄉為父親豎立起一尊雕像。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小仲馬先生,〈雜音〉的新萬神殿》

1875年,小仲馬以壓倒性的優勢高票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在發表演講時他首先將榮譽歸於已經去世的父親:

這份獎勵之所以頒給我,是因為本來應該頒給另一個人。然而,我只能接受,就當是保管這份獎勵,請容我立即當眾歸還給他,不幸的是他已無法親自接受。

03

最孤獨也最燦爛的文學大師

小仲馬少年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文學天賦,大仲馬也盡己所能地為他提供寫作上的指導,向雨果等人引薦自己的孩子。

小仲馬當年18歲,和雨果的兒子是同學,有次他在告別雨果時請求見一見自己的朋友,卻被雨果以“夫人擔心兒子們受您的影響”拒絕了:

“先生,”小仲馬乾巴巴地反駁,“如果一個人在二十歲沒有激情,到了四十歲就會有怪癖!”

這是相當直接的影射,這件逸事也足以看出小仲馬直率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極為理性的頭腦。他後來創作了大量具有強烈思辨精神、揭露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戲劇。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小仲馬先生畫銷四海、八方來財》

泰奧菲爾·戈蒂耶的評價也許能夠很好地詮釋小仲馬的創作特色:

沒有人比小仲馬更具有明確的現代意識了,他親身觀察,不願創作長久以來就已不復存在的人物型別。

他大膽、敏感、尖銳,擁有毫不留情的常識,有時卻極盡溫柔,但他不會讓自己被抒情帶偏。

他的長處在於擁有對生活的實用態度、對人類心靈的深刻理解,他風趣的精神、真實的對話充滿來自內心的語言和特質,在這一切之上,則是不可思議的舞臺感,早熟的,甚至可以說是狡黠的技巧,以及冒一切風險並贏得一切的才情。

也許正是童年的艱難生活和複雜的家庭養成了他敏感、細膩的性格,也導致他在面對感情時有一種飛蛾撲火的精神和不顧一切的熱情。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瑪麗·杜普萊西肖像》

當年,瑪麗·杜普萊西是名噪上流社會的交際花,而小仲馬還籍籍無名,她明確表示“自己不是適合年輕男子的快樂女伴”,這份拒絕沒有讓小仲馬退卻,“他堅持,她最終讓步了”。

“一對情人過著幸福的日子,演出、晚宴、心血來潮以及撒嬌使性。小仲馬可憐的錢包很快就癟了下去。”

最終這份感情在一地雞毛中告終,但無疑給小仲馬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情感的悸動彷彿還在心頭。直到瑪麗去世,殘留的感情徹底釋放,他陷入了悲傷和懊悔:

我們鬧翻了,為什麼?我說不清;

什麼都不為!就為懷疑一份莫名的感情;

我從您身邊逃開,而今我痛惜萬分

那個曾經離開的我現在重又返身。

我寫信告訴您會前來,女士,

歸來尋求您的寬恕;

因為有個意念深埋於我的靈魂,

尚欠第一次拜訪,訪我這最後的愛情。

……

——《M。 D。 》

年輕人將悲傷化作動力,創作出傳世經典《茶花女》!然而以一名交際花作為主角的劇本在當時被認為上不了檯面,許多演員都拒絕演出這齣戲,許多劇院也對他關上了大門,大仲馬甚至直言 :“不,《茶花女》的主題不合戲劇的口味,我永遠不能讓你上演這種東西。”

但是,事情在某天晚上出現了轉機,小仲馬在路上被布菲喊住了,布菲表示自己在六個月後將成為雜耍劇院的經理,願意上演《茶花女》。

可審查機關的大刀卻落了下來,認為這就是一幅“風俗畫”,“超越了戲劇容許的底線”,一波三折之後甚至驚動了拿破崙,後因政治變動,內政部長換人,《茶花女》才得以上演。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茶花女》招貼畫

小仲馬並沒有沉浸在《茶花女》的成功之中,他獨特的經歷使他能捕捉到文學界忽視的問題——失足婦女、私生子、半上流社會、妓女,他全身心撲到這塊處女地,創作出《金錢問題》《私生子》《放蕩的父親》《克洛德的妻子》等現實主義戲劇。他還大膽創造“女權主義者”一詞,挺身而出為婦女辯護:

我們沒有必要說出她們的姓名,但隨時都可以為她們提供幫助。她們屬於她們喜歡的人,而不屬於她們取悅的人。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小仲馬關於婦女權利的手寫信

在文學之路上,他活成了遊俠堂吉訶德,執著而堅定地守著自己的文學理想。當時法國處在新舊制度交替的時代,復辟的貴族不甘心沒落,舊有的道德被衝得七零八落,有人崇拜他、有人看不起他。

不論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作家,小仲馬都是複雜的。小仲馬成名之後,很多初試劇本寫作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指點和幫助。

小仲馬在慷慨相幫之後,兩個合作者往往不歡而散,甚至成為別人詆譭他的理由。以上種種或許都導致了直到今天,才有作者冒險撰寫小仲馬的傳記。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法國著名的仲馬研究專家克洛德·肖普與妻子希望為小仲馬正名。書中引用了大量文獻和私人書信,尤其是小仲馬與他視為母親的喬治·桑之間的通訊,未曾發表過。

作者在資料間穿針引線,為讀者勾勒出一幅19世紀中期法國文藝界的“清明上河圖”,小仲馬的形象也得以更加清晰。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1895年,小仲馬去世,上到皇親貴戚,下至平民百姓,大街上擠滿了人,來送小仲馬最後一程。

法語文學界因您父親的去世而蒙受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請相信我對您的痛苦的真誠問候。

——拿破崙

反俄狄浦斯者,孤獨而燦爛的文學大師|小仲馬

《小仲馬的葬禮》

小仲馬的靈柩被抬著經過了數條大街。“在馬萊伯廣場,葬禮隊伍的成員本能地抬起眼睛望向《三個火槍手》作者的雕像。大仲馬的頭正好轉向葬禮隊伍。父親看著兒子的遺體經過。”

最終,小仲馬在蒙馬特公墓安眠,在不遠處,“婦女和年輕人將從亞歷山大·仲馬墓上落下的鮮花放到瑪麗·杜普萊西的墓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