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苦吟詩人,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是賈島作為苦吟派開創者的代表名句,用語簡易直白,對仗嚴整,情意至深。賈島,唐代著名詩人,與那位“慈母手中線”的孟郊共稱“郊瘦島寒”。當然,他關於“推敲”的典故更加廣為人知,據說由此得到了韓愈的賞識。有《贈賈島》詩為證:孟郊死藏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天恐文章中道絕,再生賈島在人間。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就是這樣的“百世師”,毫不吝惜地將“天恐文章中道絕,再生賈島在人間”的讚譽給了自己後輩——這是有怎樣胸襟的韓愈,又是有怎樣人品的賈島。

古代的苦吟詩人,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賈島像(賈島,字浪仙,或寫作“閬仙”)

與“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有同樣韻味的,還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作者是晚唐苦吟派詩人盧延讓。《唐才子傳》載:“延讓,字子善,范陽人也。有卓絕之才。”與賈島“兩句”聯一起,幾乎成了苦吟派的形象代言。其《苦吟》全詩如下: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鬚。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不同穩賦易,為著者之乎。

為“吟安一個字”而甘願一年半載地受折磨,乃至捻斷數莖須的,當今確乎沒有聽聞。例如這個“安”字,就大有講究。就如將一件禮器一樣的重器恰如其分地放到它該放的位置,“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那麼,盧延讓是如何“吟安一個字”的?這裡舉他《蜀道》的一聯:雲中鬧鐸騾馱去,雪裡殘骸虎拽來。

初讀有些奡兀幽峭、硬語盤空的意思。再讀,上聯似乎就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形象註釋,下聯則是“路有凍死骨”的後續結果。唐末的四川,行商的騾隊已經連金屬的“鈴”都已使用不起,只能將就用木做的“鐸”了;然而,木鐸發出的又怎能與鈴鐺發出悠揚悅耳的聲音相比,怎一個“鬧”字了得!“雲中鬧鐸”是著一“鬧”字而將哀音寫盡。這是作者全身心熬著痛的苦吟,也是作者“捻斷數莖須”後吟“安”的一個字。這短短14個字,就將唐朝末年四川的凋敝從蜀道這一視角全然刻畫出來,觸目驚心。

還有一個苦吟派的詩人就是唐末有“月鍛年煉”“未及成篇,已播人口”之稱的周樸。此人的苦吟,不僅在乎自己,還在乎讀者;讀者讀錯了他詩中的一個字,他不知則已,知道了也是不行的。如他的一首《董嶺水》: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去衙山色遠,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其中的“河聲流向西”一句,著一“聲”字,苕溪上游在董嶺湍急的氣勢和聲音,就在眼前,就在耳畔。如果說,像大禹這樣經略山川河流、為民驅邪謀福的英雄值得人們永久記住,那麼那些用詩歌將人類美好的精氣神注入我們腳下的土地的詩人,也同樣值得我們記住。

據說有一天,一士人路遇周樸,成心捉弄這個跟文字較勁的霸蠻人,故意念了聲“河聲流向東”,即跨驢迅跑。周樸眼見將自己嘔心瀝血的詩句唸錯,心急如焚,可又無驢可騎,只得急行數里方追及,對士人說:“樸詩‘河聲流向西’,何得言‘流向東’?”

相傳一天周樸在野外遇見一樵夫擔著柴薪趕路,周樸上前抓住那捆柴火,連聲說:“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以為碰上劫道的,丟下柴擔撒腿就跑;慌忙中遇到遊徼卒(類似巡警),被懷疑是小偷而遭盤查。周樸這才趕來說明情況——見到樵夫擔的柴薪,猛然激發了自己的靈感,長期懸擬的上聯有了絕妙的下聯:“子孫何處閒為客,松柏被人伐做薪。”如此的動手動腳,感覺有些現代行為藝術家的做派!

為詩瘋魔成這樣,倒是契合林黛玉“無賴詩魔昏曉侵”的意味。然而,這還不算最奇葩的。唐末亂世,周樸避居福州,當時朝廷的觀察使楊發、李海請他出來當官為朝廷出力,他拒而不往。唐僖宗乾符五年,黃巢起義佔領福州,也想讓周樸為他獻力。周樸拒絕得一點不含糊:“我為處士,尚不屈於天子,安能從賊!”黃巢豈容別人稱其為“賊”,於是也一點不含糊地將周樸一刀砍了。像周樸這樣苦吟詩人,將一字一句看得如此之重,卻將自己的頭顱看得如此地輕,真有“砍頭只當風吹帽”的意思;人生在世,知避與不避,方為君子,這確乎又不是現代所謂行為藝術家決絕的堅守了。

據研究,苦吟成派自賈島始,而上溯可達詩聖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末以後,苦吟派後繼無人了。儘管人們也明白“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但是,道理也僅是“知道”而已。

南宋道教紫陽內丹派南宗祖師白玉蟾在詩中寫道:“張儀但有舌,周樸不惜頭。”1200年前的周樸,知道的人不多,《全唐詩》也僅收錄了他15首詩,但是魯迅所說中國人的脊樑中那捨身求法的群像裡,是會有周樸的身影的。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