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在我國文學歷史上,“四大名著”始終是我們繞不開的文學話題,現在甚至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四大名著是哪幾本著作以及它們各自的作者。可見,四大名著對我們的影響之深,簡直都融入到我們的血液裡了。

四大名著都有各自的電視劇,而且翻拍無數,並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說明人們對它們不是一般的喜愛,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如今的“四大名著”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四大奇書”,“四大奇書”分別指的是: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吳承恩的《西遊記》和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由於曹雪芹的《紅樓夢》成書問世較晚,而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紅樓夢》脫胎於《金瓶梅》,再加上《金瓶梅》的內容確實有點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因此,後來《紅樓夢》漸漸取代了《金瓶梅》的位置,和其他三本組成了“新四大奇書”。

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豐富人們的文化精神活動,經過學者們的激烈討論,便決定出版《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這六本名著,由此就形成了“六大名著”的說法。

有了學者們的理論基礎和群眾們的精神需求,結合當時出版社的實際條件,就先出版了四部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

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萬萬沒想到,出版了這四部以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反響,人民群眾那是喜愛的不得了,有的甚至想買都買不到。沒辦法,出版社只能再加大這四部名著的出版,於是就出現了經費不足的情況,因此也影響了後面兩部《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的出版。

後來,有關學者專家們又經過激烈的討論,由原來定的六大名著變為了如今的四大名著,從六大名著裡剔除了《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

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先前是因為出版社經費不足,可後來也沒有這種情況,《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出版後也廣泛受大家所喜愛,銷量也沒有比四大名著差到哪去,可能它倆被剔除有如下的原因:

一是從內容上來說,

《儒林外史》主要是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聊齋志異》主要則是描寫鬼怪和人類之間的愛情居多,其裡面的故事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

不管是《儒林外史》還是《聊齋志異》,其中的內容遠沒有四大名著的內容帶給我們積極向上、澎湃向前等等正能量因素多,不適應思想不成熟者或普通人閱讀,不適合全民化閱讀。

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二是從結構上來說,

《儒林外史》的主人公不斷在變換,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的長篇小說,沒有詳細描寫主人公一生的生活經歷,沒有體現出在故事情節不斷變化中的主人公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的變化。《聊齋志異》則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由不相關的人物和故事集合起來的。

縱觀現在的四大名著,都是固定的主人公和人物在經歷了種種事件後所體現出的一種精神、信念和使命的變化,且都是長篇小說,而《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貌似沒有。

原來的六大名著為何變為現在的四大名著,僅僅是因為經費不足嗎?

雖然現在我們所稱呼的是“四大名著”,可這並不只代表我們僅僅只瞭解、只讀這四本書就夠了,應該還是要廣泛地去閱讀,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相信只有這樣才會為你自己的內心世界打造一所不一樣的景觀和拓寬自己的眼界,以及最終將其轉化為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鋪墊。書籍永遠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不會變。

編輯:張聖平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