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文丨戴偉

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田野教學是北京大學考古育人體系的核心環節。自1957年在河北邯鄲開始田野考古實習起,北大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已走過六十多年的歷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響深遠。《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先後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授課教師入選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將解決考古學術問題的重要遺址作為實習基地,培養學生將動手動腦與學科最前沿的工作緊密結合,將學習內容與重大科研相結合。

自1990年開始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加或主持的獲評專案高達34項。2021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佈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其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加或主持的專案有15項。

在田野中尋求真知,守正創新,務實致遠。目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積極推動校地合作,正在重點建設山東臨淄、陝西周原、寧夏鹽池三個標準化的實習基地。根據新時期考古學科發展的情況,大力推動考古實習基地的標準化、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和國際化,即“基地+”的發展模式,同時進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的教學體系,積極探索、推動高校田野教學實踐的5G+和VR技術的新運用,在新時代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繼續貢獻北大力量。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沈睿文)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石家河遺址平面佈局

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長江中游腹地、江漢平原北緣與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地帶。遺址群主體區域約8平方公里,40多處遺址點連線成片,最早遺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體年代跨度距今約6000-4000年,是長江中游地區延續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為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晚期區域文明中心,它是著名的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其豐富的考古學遺存不僅全方位向世人揭開了新石器晚期長江中游地區的神秘面紗,更是成為一把研究長江中游乃至整個早期中華文明程序的關鍵鑰匙。

在中國史前區域文明格局中,長江中游屈家嶺-石家河階段興起的城壕聚落群無疑具有自身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社會形態、文明模式上的獨特性。以石家河古城為中心的石家河遺址群是這一區域文明中最核心的超級城壕聚落社會,在兩湖地區早期社會演進中佔據了經濟、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各層面的核心地位。。

遺址群最早發現於1954年冬,修建石龍過江水庫乾渠時,於石板衝、三房灣、貫平堰(今楊家灣南)、羅家柏嶺等地點發現大量石器、陶器等古代遺存。此後三十餘年,天門陸續發現了鄧家灣、譚家嶺、土城等重要遺址,於80年代初終於確認了石家河遺址是一處大型的新石器時代聚落群。在這期間內,鄧家灣遺址出土的陶塑和筒形瓶給學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之後石家河遺址群的考古工作設下的鋪墊。這一階段,石家河遺址群內的各種遺存讓學者們認識到,它不僅可以填補長江中游新石器晚期重要的文化空白,還對完善江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線索。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鄧家灣出土的陶塑小動物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是石家河遺址群考古的蓬勃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工作收穫的材料構成了我們今天認識石家河文化的主體。1987年秋至1992年夏,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組成石家河考古隊,由北京大學嚴文明先生擔任總領隊,對鄧家灣、譚家嶺、肖家屋脊和土城等處,進行了多次發掘,其中重點是鄧家灣和肖家屋脊兩個遺址。其中,鄧家灣遺址進行了三度發掘,發掘面積1000餘平方米,揭露了一批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墓葬,併發掘了大批與宗教祭祀相關的遺存,如陶筒形器、套缸(及其上的刻劃符號)、陶塑小動物等,表明鄧家灣遺址在石家河古城中具有特殊性質與地位。肖家屋脊遺址累計發掘總面積6710平方米,揭露了一片較為完整的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聚落,並清理一批屬於肖家屋脊文化階段的甕棺,甕棺中出土了100餘件玉器,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譚家嶺遺址在1987與1989年進行了兩度發掘,發掘面積465平方米,所獲最早的遺存可至油子嶺文化早期,最晚遺存可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是石家河遺址連續發展的典型代表。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1990年肖家屋脊遺址發掘

1990與1991春季,北京大學考古系新石器團隊對遺址群進行了全面調查。由趙輝、張弛合寫的《石家河遺址群調查報告》是這項工作的重要成果,弄清了遺址核心區域的分佈範圍、年代及聚落演變,發現了石家河古城,並初步判定了城址的始建年代為屈家嶺文化時期。這是採用區域調查方法發現史前城址的首例。這一次田野調查,在開展工作之前就已經提出了兩個明確的學術目標: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遺址群的結構;二是摸索在高度開發的農業區開展基於聚落形態研究角度田野考古調查的工作經驗。在工作中,考古隊設計了一整套完整的田野調查流程,成為了此後聚落調查工作的藍本。可以說,這次的工作不僅對於石家河遺址群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整個中國田野考古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型聚落群的確認與城址的發現,掀起了江漢地區史前考古發現與研究的一輪高潮,也由此將石家河遺址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首先,根據鄧家灣、肖家屋脊、譚家嶺等三處地點構建了石家河遺址較為完整的文化分期及年代序列。涵蓋了油子嶺文化(距今約5900~51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500~4200年)至肖家屋脊文化(距今約4200~4000年)的完整序列,成為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晚期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標尺。其次,隨著鄧家灣、肖家屋脊等相關發現的陸續公佈,基於居址與墓地佈局研究社會形態,基於大型城址研究社會發展階段一度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更重要的是,石家河遺址群展露出了研究長江中游早期文明程序的巨大潛力,鄧家灣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塑小動物、肖家屋脊出土的一批製作精美的玉器、三房灣調查發現有大量的紅陶杯,表明當時社會不僅存在社會分工,還可能存在貿易往來。這些發現,表明石家河遺址群為代表的長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社會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文明程度。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鄧家灣遺址出土陶缸和刻劃符號

新千年以來,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深入,石家河遺址的考古工作再次大規模展開,主要目的是研究石家河遺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探討石家河遺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在中華文明程序中的作用與地位。2008年3月開展了以石家河遺址為中心的150平方公里範圍的區域系統調查,調查發現該區域集中分佈有73處史前遺址,並初步瞭解了該區域史前遺址的基本分佈、等級及階段性演變。201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配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三房灣遺址進行了發掘,確認了東南城垣的存在,並對這段城垣的堆積狀況、年代及走向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2014年以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天門市博物館等單位對遺址核心區及外圍崗地、低地進行了系統勘探,並重點對印信臺、譚家嶺、三房灣、嚴家山等遺址進行了發掘。勘探顯示,石家河遺址核心區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築的大型城垣類遺蹟及人工開挖的城壕類遺蹟,譚家嶺古城的確認將石家河古城的興起回溯至油子嶺晚期,是研究石家河聚落群形成過程的重要收穫。印信臺遺址的發掘揭露了一處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大型祭祀場所。三房灣東部臺地揭露了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肖家屋脊文化階段的以燒製紅陶杯為主的專業窯場。嚴家山西部揭露了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肖家屋脊文化時期的製作玉石器的小型加工場所。譚家嶺遺址東部發現了繼肖家屋脊地點之後更為集中和精美的大批珍貴玉器,對研究石家河古城廢棄之後的聚落佈局和肖家屋脊文化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譚家嶺遺址出土玉器

這一階段的考古工作,進一步推進了對遺址核心區域及周邊地區宏觀聚落格局的瞭解;遺址群內幾處重要遺址點的發掘,加深了對石家河遺址功能分割槽、社會分工與階層分化的認識。石家河遺址群作為長江中游新石器晚期的區域中心是一個逐步發展、等級不斷加強的過程,由石家河遺址各類物質文化成就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發展高度,是長江中游文明化特徵的集中表現和核心代表。

在文化遺產工作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如何更好保護石家河遺址群,並充分利用好其遺產價值,向公眾講好江漢平原的史前文明故事也成為了現階段的重要工作之一。2017年,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透過國家文物局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目前石家河遺址的保護、展示、利用主要圍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而開展。

石家河遺址群的考古工作是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晚期考古學研究史的縮影。從1950年代中期首次發現與發掘;到1980年代後半期透過系統發掘構建長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考古學文化譜系,及透過聚落形態探討社會組織;再到新世紀以來透過系統調查和多學科研究進一步開展文明程序研究,石家河遺址走過了一個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北京大學考古系新石器團隊幾乎全程參與了1980-90年代的遺址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不僅推動石家河遺址群的發現與研究,發現並明確了石家河古城的重要價值,還透過石家河調查實踐提出基於聚落考古理念的田野考古調查方法。進入新世紀之後,北京大學考古系新石器團隊調整了工作重心,但仍然以牽頭重大學術專案和開展多學科合作的方式,繼續參與石家河遺址的一系列調查、發掘和後續研究,在不同階段都做出了應有的學術貢獻。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石家河考古發掘報告(一)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石家河考古發掘報告(二)

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石家河考古發掘報告(三)

2001年,石家河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2013年,石家河入選“十二五”國家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名錄。2017年,石家河入選“2016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屆“世界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2018年,石家河榮獲中國考古協會田野考古二等獎。2020年,石家河遺址群研究列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專案(2020-2035)“長江中游地區文明程序化研究”、科技部重點研發專案“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子課題“長江流域文明程序研究”。這兩項重要學術課題均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弛牽頭或參與。2021年10月,石家河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