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第一快意 :寫得最快的一首詩,寫得最好的一首

杜甫的詩,多沉鬱頓挫,直擊心靈,讀起來多少有一種壓抑低沉感,但如果有人問:杜甫有沒有寫過愉快的詩?哪一首能被稱為他的第一快意詩?

這個答案,其實古人早有論定,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於情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張謙宜更是評價說:“一氣如注,並異日歸程一齊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絕唱也。”

杜甫 第一快意 :寫得最快的一首詩,寫得最好的一首

沒錯,這首詩便是杜甫聽聞安史之亂平復後,衝口而出的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公元762年的冬天,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一舉收復了洛陽、鄭、汴等地,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其餘附從,要麼投降、要麼作鳥獸散,這也意味著,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公元763年的春天,正流落在四川地區的杜甫得知了這個訊息,不禁欣喜若狂,手為之舞、足為之蹈,於是衝口而出,寫下了這首歡快喜悅的詩歌。

杜甫 第一快意 :寫得最快的一首詩,寫得最好的一首

這首詩,前半部分寫聽聞喜訊後的驚喜之情,後半部分寫詩人興奮地準備返鄉,那種歡快之感,能讓讀者也隨之起舞。杜甫飽經戰亂、顛沛流離之中,看到了大唐受苦的芸芸眾生,他的詩,也因此大都是沉悶的、悲天憫人的,很少寫這樣歡快的詩歌,而這首詩,卻處處透著一個“喜”字,酣暢淋漓、毫無顧忌地抒發了自己無限喜悅的心情,正因為這樣,此詩才能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意詩!下面我們詳細來看一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首二句是聽到安史之亂平息之後的感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要知道,詩人漂泊在外的原因,便是戰亂,而有家不能回的原因,是“薊北”未收,但現在聽到安史之亂平息了,意味著國家安定了,自然也就可以回家了。這種初聽好訊息的驚喜之感,詩人並沒有用太複雜的語言描述,而是總結為五個字“涕淚滿衣裳”,無疑,這是喜極而泣,而在歡喜之中,或許詩人也會想起這些年的顛沛流離、重重苦難,所以,在這喜極而泣之中,或許也有詩人對痛苦生活的回味,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

第二聯接著寫喜,“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在初聽的喜極而泣後,剩下的只有歡喜、歡喜和歡喜,他回頭看了一眼妻子兒女,發現他們也在歡呼雀躍,他們相視一笑,不需要再多說什麼,就已經彼此領略,這麼多年的愁雲陰影,也都過去了!

杜甫 第一快意 :寫得最快的一首詩,寫得最好的一首

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從細節上繼續刻畫詩人的狂喜之情,詩人此時年紀已經不小,又哭又笑又唱看起來不成體統,但因為這份喜悅太美好了,所以他也管不了那麼多,大白天唱歌、喝酒,而且他知道,馬上就可以回到故鄉了,更何況,還是在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天(青春,是春天的景物),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這種狂喜,從詩人和家人的“失態”和“放縱”中,表現地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詩人連回家的路線似乎也都計劃好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頃刻之間,彷彿已經回到了家鄉。這一聯中,包含了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既各自對偶,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一氣呵成,活潑連貫如流水一般,再以“穿”、“向”等字連線起來,更加形象生動了,可見詩人用字的凝練和準確。

杜甫 第一快意 :寫得最快的一首詩,寫得最好的一首

此詩,描寫地是杜甫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訊息後,欣喜歡樂的心情,那種抑制不住的快意和愉悅,讓讀者也為之開心,妙在除了第一句敘事點題之外,其餘句子,幾乎都是在寫喜悅之情,猶如汩汩清泉,奔流直瀉,大有水到渠成之妙,正如後人所評價的“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

也正因為如此,後世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