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鬼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等,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其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彝族密岔支系則於農歷七月十四過此節。漢代時,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道教認為中元節為地獄之官的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會將鬼魂全部放出,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而佛教中又稱為盂蘭盆節,是佛祖七世父母的忌日。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中如來佛祖每年聚各路神祇在大雷音寺開的“盂蘭盆會”即是此節。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鬼節實為漢族的典型節日,部分彝族密岔支系聚居村落在解放前並不過鬼節,僅有少數鄰漢族而居的村落在每年農曆七月十四過此節。這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密切關係,這種文化間的碰撞的相互的,且多表現於民俗之上,如彝族過中元節(鬼節),而漢族在婚嫁時亦打青棚、栽松蓬等。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滇中北一帶漢族的鬼節歷時三天,異常盛大。鬼節前一天要將祖靈接回家中,鬼節時要用香火紙燭供奉,節後一天要將祖靈送出,讓其帶著子孫孝敬的金銀赴陰間趕“東陽大會”。而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雖是借漢族之俗,但別具民族特色。到了農曆七月十四,先宰殺雄雞供奉家堂和祖神,之後供奉家譜。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晚飯前再端著三隻分別盛有雞頭、雞爪和雞翅的碗和未食用過的“乾淨”飯菜到門前祭祀祖靈,並用草木灰在地上圍作三圈,再將青香點燃後順著灰印插滿,以防止孤魂野鬼前來搶奪,灰印中間還要燒上紙錢、冥幣等。此三圈灰印不同姓氏支頭象徵的意義不同。一、以家中最年長者記,分別代表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輩;二、以家長夫妻兩邊祖靈和遠親祭,分別代表夫家祖靈,妻家祖靈和遠親祖靈;三、以單獨祖靈祭,凡血親、姻親每一祖靈圍一圈,此類至少三圈,一般為七至九圈,多則十一圈以上,但均為單數。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所有祖靈都在各自的區域內享用子孫的貢品。祭畢,在旁邊另選一地,燒上青香紙火,同時在一個盛滿水的木瓢內倒上三滴酒,再放雞肉、豬肉各一小塊,並往內燒一張草紙,最後向外潑出,以祭祀“燒死的”、“淹死的”、“吊死的”、“難產死的”和“見血光的”孤魂野鬼,讓其保佑家中清潔平安,無病無災。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農曆七月十四晚,為避免與鬼魂相遇,所有人都不能出門。到了十五日早,第一聲雞鳴前,祖靈和同族孤魂野鬼要去到大理蒙化(今巍山)趕“上安街”,傳說上安街是人鬼共存的集市,也是所有彝族密岔支系祖靈嚮往的首府。這裡的景象為:“大理上安街,上安十三街,地上有路飛,天上有星飛。神在天上走,人在中間走,鬼魂地下走。”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在我國鬼節的日期南北不一,一般北方為七月十五,而南方為七月十四。相傳南方原並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的。有這樣一種傳說是:大約在宋代,北方戰亂,一批漢人倉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把祖宗帶走?按傳統,只有在除夕、清明和中元節祭祀祖先時,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能跟著靈牌走。此時離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們已經等不及。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他們決定提前一天過中元節,把祖宗的亡靈集中起來,然後帶著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難。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過。

如今,“七月十四”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彝族密岔支系的鬼節

▌來源:彝族密岔人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記錄人文故事   尋覓歷史足跡

武定人文地理

講民族的情懷   做文化的傳承

長按此二維碼關注我們,看更多本土影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