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耶穌是心理寄託嗎?

人性是脆弱的,無論外表多麼堅強的人,內心深處都有不堪一擊的一面。人都是渴望愛的,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愛與被愛。人是尋求真善美的,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都想表達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人生是不完美的,當人的精神渴求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尋求精神上理想的歸宿。因此,基督教信仰便成了一些人的心理需要——心靈寄託。還有一些人會說:“像我這樣堅強、豁達、明智、歷練的人,壓根兒不需要什麼神”,似乎神並不是客觀存在,只是一種心理存在。

說實話,這樣的話也不能說毫無道理。就說心理需要吧,心靈飢渴的人、軟弱謙卑的人,哀慟無助的人,真的就容易接近神。而神志剛強、春風得意、自視清高的人心中很難有神。神的靈容易進入自卑者的心,自高者以自高拒絕了神。所以聖經上說:虛心、哀慟、溫柔、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信耶穌是心理寄託嗎?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會慢慢的認識到自己生命、道德和智慧的有限性,真正的知道自己可悲、可憐、可惡的本相。詩人說:“神啊,我觀看您指頭所造的天和您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您竟顧念他?……在您看來,千年不過如夜間的一更……您洞察我們的罪孽、剝開我們的隱惡……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神啊,求您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慢慢的,起初的心靈寄託演變成人真實境況下對神的需要,起初的懵懂變成了真實,起初的尋求變成了看見,起初的軟弱無助變成了切實的倚靠。

信耶穌是心理寄託嗎?

世俗主義者一般重視經濟、社會、健康,而漠視心靈的寶貴。向財富、情慾、名聲、權利去討幸福,結果討來的多是慾火、嫉妒、貪婪、無聊和厭倦,心成了物的乞丐,靈性成了理性的奴僕。聖經上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人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幸福的果效最終是從心裡發出來的。直到這顆心找到了真善美的源頭,歸依了永恆無限的神。

信耶穌是心理寄託嗎?

約4:14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