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哈姆雷特與一百個孫悟空

一百個哈姆雷特與一百個孫悟空

上週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加班一週,週末趕稿中。先發一篇悟空的文吧。哪吒和悟空,中國文化中兩大經典叛逆角色。讀懂了悟空,可以更好地理解哪吒。

若將中國四大名著的男主,按受喜愛程度搞個排行榜,一哥的樹上,一定坐著孫悟空。會有人不喜歡諸葛亮,會有人不喜歡賈寶玉,會有人不喜歡魯智深——誰會不喜歡孫悟空呢?

很少人不喜歡孫悟空,但也很少有人說得清,為什麼喜歡孫悟空。

英國人說: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孫悟空,就是無數個我們的化身。

每個人喜歡的那隻猴,都不是一個猴。他就像那隻隨著金箍棒無限伸長的猴,我們對他的喜愛,如同盲人摸猴。

小孩子喜歡漂洋過海,苦練72變筋斗雲的

神通猴。

少年們喜歡大鬧天宮,名冠齊天大聖的

無敵猴。

青年人心疼一路降妖伏魔,卻被唐僧趕走的

委屈猴。

人過中年,開始同情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苦苦掙扎的

渡劫猴。

他從未從我們身邊走遠,也從未離我們那麼近。那些“且怒且悲且狂”,都是悟空的化身。而真正的悟空,是一生都在對抗虛無的猴。

01

悟空的初生,即帶著一種若即若離的虛無。

他既沒有唐僧那樣的狀元爹和金蟬轉世設定,也沒有豬八戒那些富有人情味的生平。他甚至連個人設都沒有,它來自一枚石頭,石頭並沒有生出人,卻蹦出了一隻猴。

石頭和猴,成了他一生的印記。石頭是心的象徵,猴,是形的象徵。

石頭,既非空,也非有。本質上,石頭無心也無性。

後來悟空拜菩提為師,菩提問他:小夥子貴姓啊?悟空答非所問: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猴,似人非人。是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這是混沌宇宙中的若即若離。

如果悟空是一個人(比如有父母的哪吒),是不是與我們的距離,又近了一層?如果孫悟空是一頭牛(比如牛魔王),我們的帶入感,是不是又隔了一層?

一百個哈姆雷特與一百個孫悟空

一個人沒有前世,沒有血緣、沒有羈絆,那麼他會幹嘛?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孫悟空初生面對的問題,也是人類怎樣面對虛無的終極問題。

悟空是怎麼幹的?他本無心無性,卻一生對抗虛無。

初生的悟空,要活著。

他風餐露宿,奔波棲身。

活下來之後,他要活的好一點。

他找到了水簾洞這個絕佳安身之處。

山水別墅,鮮果玉液,且當上了猴子王。

然後他,忽然就哭了。

孤獨地坐在水簾洞旁,愴然落淚。

他想到,總有一天是會死的。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他又冒出一個想法:要一直活下去。

他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去尋找長生之方。

悟空初生時的人生規劃是:活著——活得好一點——一直活下去。有沒有點人類簡史的意味?

02

同為妖聖的牛魔王停在了活得好一點,一直活下去的維度。孫悟空沒有停下,他要不停追尋。

大鬧天宮事件,既不是反叛英雄、自由主義的隱喻,也沒有什麼陰謀論。

孫悟空學了本領,去龍宮拿了兵器,去地府劃掉生死薄。此時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引發這一事件的,是龍宮和地府向天庭告狀,他破壞了社會法則。

法則終究是定給弱者的。

一百個哈姆雷特與一百個孫悟空

大鬧天宮後,官封弼馬溫,名冠齊天大聖,這些經歷,讓他懂得了一個道理——活著的意義,不只是一直活下去。

一直活著為了什麼呢?這是一種更大的虛無。

所以,他要折騰出一點意義,當然這個意義,還不是十分清晰。

他只是發現,在天庭,職位是分高地的,蟠桃會是不待見他的,整個宇宙,神仙妖魔,是分很多階層空間的。

孫悟空來到天庭,就如同小龍女初下終南山,如同許三多去當兵,他做的一切選擇,都是無意識的。

他的一切戰鬥,偷桃子,戰天兵,踢爐子,提出“皇帝輪流坐”等等,並非基於善惡價值觀和反叛精神,而是他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

他認為像哪吒那樣當了天官,活著就是有意義的。他認為像玉帝那樣做做皇帝,也是挺有意義的事。

大鬧天宮這一階段,是一個本“無性”的人,在接觸到社會法則之後,產生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既不機械,也不深刻,只是亦步亦趨。

此時的孫悟空仍然接近“無性”,但是產生了追求生存意義的意識。猴的生命,由此產生了一種高階感。

03

大鬧天宮和取經,一旦聯絡起來,是最難被理解的事情。為什麼那樣一個反叛英雄的形象,反而成了壓迫者的爪牙,在取經路上對抗曾經的自己?

他抗爭的,不只是強權,不只是命運,而是活著就需要面對的——虛無。猴子的每一根毫毛彷彿都在嘶吼:活著,就要追求點什麼!

一百個哈姆雷特與一百個孫悟空

取經,和大鬧天宮一樣,是孫悟空人生當中又一個存在的意義。別問是啥意義,在猴子的心中,把唐僧換成道士,換成周遊列國的孔子,他一樣還是要陪著師傅去取經。

能不能不去取經?當然能,回花果山做一個山大王,只要變得乖一點,組織也拿他沒辦法。

取經途中他曾被唐僧氣走三次。最有意思的第一次,他去龍王家玩,吐槽唐僧的糊塗。龍王給他看了一幅畫,極富進取精神的《圯橋三進履》。

畫的是張良拜黃石公為師的故事,這幅畫出現在一部仙佛小說中,猶如一股清流。張良的入世與出世,和孫悟空的精神,形成了互文。

我們甚至可以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孫悟空既不是道家,也不是佛家,他是一個徹底的儒家主義者。因為孫悟空的一生,就是停不下來的抗爭史。

如果說大鬧天宮,是一種無意識的追尋。那麼西天取經,就是一種對抗虛無的終極形式。

孫悟空去取經,並非為了救贖修心,也不是為了修成正果。那些他都不稀罕。他只是,又給自己找了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路徑。

取經是有意義的,比在花果山過散淡生活有意義。因為前種生活,他已經厭倦了。比大鬧天宮有意義,因為虛名一場與皇帝寶座,也沒啥可爭的。

孫悟空的一生,就是一個人不斷追尋生存意義的一生。他在每一次風餐露宿,升級打怪的程序中,彷彿都透著這種虛無與荒謬。

他的筋頭雲,為的是追趕上虛無。他的72變,為的是融入這虛無的形狀。他沒有答案,他只知道,一直在路上,就是離答案最近的時刻。

孫悟空在取經路上,一直是唐僧的心靈導師:

悟空勸唐長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悟空對唐僧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說什麼三藏真經,說什麼鬥戰勝佛?孫悟空是不需要“悟”的,也不需要靈山那個“果”的。他需要的只是,一直在路上。

成佛後的意義又是什麼?將成為孫悟空下一個尋找的意義。

在人生的每個分岔路口,我們總會遇見那個頭戴金箍,不斷探尋的悟空。遇見了,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白毫說

《白毫讀西遊》公眾號的主題曲定了,一首《何必西天萬里遙》送給大家!

喜歡是【關注】愛是【在看】

一百個哈姆雷特與一百個孫悟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