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季,桃花季來襲!桃花季來襲,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桃花季,桃花季來襲!桃花季來襲,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青陽二三月,柳青復桃紅。” 三月也被稱為“桃月”。《呂氏春秋 仲春記》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這一時節,春雨綿綿,桃花盛開,黃鸝鳴唱,五穀盛長,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桃是源自中國的古老樹種,也是最早的觀賞花木之一。《山海經》中記載夸父追日,臨死前擲杖化為桃林,給後人福澤。桃與桃花在詩歌中出現始於詩經。“投我以木桃,抱之以瓊瑤”,“何必穠以,華如桃李”。當然最著名的還是《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先秦的桃花明豔熱烈,灼灼動人,承載著人們對新婚女子的美好祝願。與諸多華而不實的花木相比,桃花謝後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帶給人們豐收的喜悅。正如青春貌美的新娘,婚後家庭會人丁興旺,生活美滿幸福。

魏晉的桃花落英繽紛,是亂世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位漁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人人和平相處,處處豐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是世代文人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

桃花季,桃花季來襲!桃花季來襲,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明·文徵明 《桃源問津圖全卷》(區域性)

桃花源是中國古代繪畫經久不衰的主題,南宋畫家陳居中曾有《桃源仙居圖》長卷。明代文徵明辭官後也以桃源為題作畫。畫上綠樹環抱村宇,小山穿插其中;屋內三五小友飲茶談古論今,樓下婦人攜幼問路,村中溪水潺潺,風景優美,生活悠閒。

十九歲的王維,還在追求詩與遠方。一首《桃源行》繪出他心中的淨土。“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時光逝去,峰壑已變,對再尋不見的桃源,詩人感嘆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晚年歸隱的王維,心安便是歸處。“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不必再去尋找,隱居村裡,杏樹下垂釣的我已是桃花源中人。

大唐盛世,詩人筆下的桃花風姿優美,氣質悠然。李白的桃花在東魯家中,是女兒對父親的思念。“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詩人種在樓東的桃花開了,女兒在桃樹下折花時忽然想念起父親,淚如泉湧。

杜甫的桃花在錦江江畔,飽經離亂的他剛在草堂安定下來,春日一個人去江邊尋花,走到黃師塔前,“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桃花花期短暫,春風吹開吹落,花開可愛,花落無情, “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國破之時,流年暗換,離鄉之人恰如隨風飄舞的柳絮,逐水飄零的桃花。

崔護的桃花在城南莊院裡,“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相傳崔護落榜後,清明日獨自去長安城南散心。途中口渴,見一莊院四周花木環繞,景緻優美而靜謐,叩門後一美麗女郎送出茶水。女郎容顏嬌豔,比院中桃花更美,詩人不由心生愛慕。第二年清明故地重遊時,佳人不在,桃花依舊。一樹桃花寫盡了詩人重尋不遇的失落和遺憾。

喜愛大團圓的人們不滿這個結局,在孟棨所著的唐傳奇《本事詩·情感》中,詩人又去了一次城南莊,遇到剛剛病逝的女子,在崔護的哭聲中,女子死而復生,兩人結為連理。這大概是最早的同人作品,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也被魯迅先生編入《唐宋傳奇》。

蘇軾的桃花在傍晚的江邊,“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資訊。

陸游的桃花在江南的沈園裡,“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桃花落時,曾經的愛侶憔悴消瘦,自己的心境像空餘的池閣淒冷寂落。錯過終究錯過,言未盡,情未了,也只能如此了。

桃花季,桃花季來襲!桃花季來襲,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宋徽宗趙佶 《桃鳩圖》

宋徽宗的桃花枝頭依舊立有鳥雀。這幅桃鳩圖是他26歲時所作,桃花與枝葉鉤勒精工,傅染鮮潤,花枝上的鳩鳥自然而生動,生漆點睛,卓有神采,整體色彩華麗,洋溢著悠揚的神韻,被譽為折枝花鳥畫的經典。

桃花季,桃花季來襲!桃花季來襲,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明·唐寅 《桃花庵詩圖》

風流才子唐寅的桃花,種在桃花塢裡的桃花庵。“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他自號桃花庵主,種桃樹、賣桃花沽酒。詩人在這裡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與花為鄰、以酒為友,看穿名利,享受著錢買不來的詩意人生。然而這種“看穿”也只是他追求仕途無果後無奈的選擇,灑脫叛逆的詩句下隱藏的是深沉的無奈。

春風幾度,桃花依舊。千百年來,文人筆下的桃花千姿百態,人們對桃花的感情也不斷髮展變化,但無論怎麼改變,人們對桃花所展示出的濃烈的生命色彩和活潑氣息,始終是欣賞和尊崇的。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