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 | 千里曲緣一寺牽

延福寺的分量在陳老心中是很重的,這正是:千里曲緣一寺牽,萬種情思幾人知。

晨讀 | 千里曲緣一寺牽

(延福寺中央大殿正門外景)

前些天,晚報夜光杯整版刊登陳馨女士回憶父親陳從周的佳作《園林崑曲姐妹行》。文章從多個角度講述其父對園曲關係的解悟、為崑曲事業鼓與呼的故事,表現其父對崑曲極其深厚的感情。讀後令我心潮澎湃,由此想起許多往事。

文中提到其父寫《希望崑曲去海鹽》,提及“前些時候上海崑劇團到浙江金華一帶演出,在武義一縣幾乎萬人空巷。因為該地方亦是一個崑劇發達的老區,至今還有很多崑曲迷”。這“幾乎萬人空巷”看戲的情景就發生在我的家鄉武義縣桃溪鎮陶村。

我的家鄉陶村(鎮所在地),人口超千戶。清末,徐鳳鰲先生從蘭溪到陶村做藥材生意,是個崑曲迷,祖上與戲劇家李漁交厚。宣統年間(1909年),他領頭建了一個崑曲坐唱班——“儒琴堂”。後來學戲演唱,道白帶有“金華腔”,組建劇團。1958年到蘇州參加全國戲劇大會演獲得大獎。

1984年3月17日,上海崑劇團到達桃溪。陳從周教授告訴他們:“不到延福寺,就是沒有到過桃溪。”於是先參觀延福寺,在寺裡與老藝人交流心得,切磋技藝。隨後,在陶村演出《悔嫁痴夢》《擋馬》和《時遷盜甲》等摺子戲和一個正本。上海崑劇團到陶村演出的喜訊迅速傳遍全縣,愛好崑曲的戲迷從四面八方湧來,人山人海。臨別時,老藝人送給上昆好多老劇本和曲譜。

陳先生說:“我和風景、園林、崑曲、書畫、古建築等都是緣。”的確,陳老和桃溪的古建築——延福寺有深厚的緣分,上世紀50至80年代,三次到陶村勘查、考察、檢查指導,陪同外賓參觀。

晨讀 | 千里曲緣一寺牽

(上世紀七十年代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為延福寺題詞)

延福寺始建於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名福田寺,宋代擴建改名為延福寺,歷遭劫難,屢建屢毀,大殿獨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淪為蠶室豬舍。

“1963年秋,朱先生與我同去武義檢查延福寺元代大殿修理工程回來,我住在華僑飯店,比鄰是豐子愷先生”(見《書帶集·杭紹行腳》),這是陳老第三次去延福寺回來的回憶。是年10月,寫下《浙江武義延福寺元構大殿》發表在國家權威刊物《文物》雜誌上。從此,沉寂千年的古寺聞名中外。我上陳老家拜訪,他每每提起延福寺和崑曲。在他之前,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曾來考察,把它載入《中國建築史》“元代實物”之中,未有專著詳述。延福寺古樸壯美,舉世罕見。選址極佳,有水無風,冬暖夏涼。寺外山水景觀美不勝收。寺院坐北朝南,躺在福平山的懷抱之中,古木參天,若隱若現,有深山藏古寺之象。門外曠野,“延福六景”徐徐展開:翠屏獻彩,懸磬承露,木魚引磬,石澗湧泉,長生池魚,五柳回龍。山環水繞,鳥語流泉,饒有情趣。正如先生客廳的對聯:“山水外極少樂趣,天地間盡顯真情”。

晨讀 | 千里曲緣一寺牽

(陳從周在研究斗拱構件)

寺門右邊是步道,香客進出之道,有“禪房花木深”的意境。步道連著饅頭山嶺,俯瞰古橋橫跨在五柳溪上(陶淵明後裔居住地,故名五柳溪),古樟如巨傘旁斜橫逸。此橋為“鎮瀾橋”。一年四季景色清明,春觀山花叢叢,夏享涼風習習,秋賞明月皎皎,冬望白雪皚皚。橋下魚躍浪飛,天光雲影共徘徊。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橋攝影留念。

晨讀 | 千里曲緣一寺牽

(上世紀七十年代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和日本古建築學家關口欣野在宣傳部胡法支和文管會童炎陪同下考察延福寺)

1980年9月,陳老陪同日本學者關口欣也博士到延福寺考察,談笑風生,詩興大發,連賦三詩,從重訪、別離,到題壁,每首詩都情真意切,從第一二首詩可以看出他對延福寺感情很深,像老情人相見,流連忘返,歸程遲遲,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延福送我情”之慨。第三首是“半生湖海任東西,老健未甘與世迷。準備廿年塵事了,一經一筆上桃溪。”抒發了詩人老驥伏櫪,再幹二十年,然後意欲到桃溪頤養天年。

一個大名鼎鼎的園林專家,“半生湖海,踏遍名園”,怎麼對野山古寺情有獨鍾呢?其實並不意外!首先,延福寺的坎坷命運和他的苦難身世共鳴,有惻隱之心,這與他晚年“以園為家,以曲託命”的思想感情一致。其次,他素喜浙江山水,曾將浙江山水比作名畫。恰好延福寺周邊環境十分清和明秀,與他一生以泉石為知己的理念吻合。再次,延福寺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可謂是綜合性天然園林,還有陶村崑曲相伴,集景美、情美、曲美於一身,秀韻天成,踏破鐵鞋何處覓?

晨讀 | 千里曲緣一寺牽

(鎮瀾橋)

記得陳老1987年7月給我的信中念念不忘“何日重到桃溪,再謁延福寺。我頗念橋頭(鎮瀾橋)一樹也!”次年2月,他為日本學者《中國禪宗的發展和南宋五山》所作序中又寫道:“最難忘者驅車到武義桃溪,瞻仰延福寺元代正殿……”。

可見,延福寺的分量在陳老心中是很重的。他牽手上昆千里迢迢到桃溪,用意深遠,潤物無聲。希冀上昆優秀演員身臨古寺,汲取天地之精華,化作崑曲之彩虹,讓心心念唸的“崑曲熱”在滬浙兩地先熱起來,使我國園林崑曲兩朵文化奇葩競相媲美,後繼有人。這正是:千里曲緣一寺牽,萬種情思幾人知。(陶振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