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盧宗仁長豆角短豆角

長豆角短豆角

作者:盧宗仁

【洞庭作家】盧宗仁長豆角短豆角

老同學送來自家菜園的豆角,有青嫩直溜的也有發黃老態的。青嫩的勻稱有重量,老態的癟凸顯輕飄。

這是一樣好菜,可我平時基本不買。非要有鄉下親友自種自吃的放心豆角,才欣欣然接受,帶回家親手烹製,吃得嗒口嗒嘴,唇齒生香。

豆角好吃,除了新鮮的清炒或燜煮,還有焯水曬白的卜豆角炒肉,與茄皮白椒紫蘇等醃製的酸味加臘味合蒸,這些都是最好的下飯菜。小時候過夏,讓人開胃打嗝的浸水壇酸豆角,更是酸爽順氣、消滯解氣。如今的餐館涼碟中,最為色誘引人流涎的要數酸豆角。

我今天剝著豆皮溝出豆子與掐斷豆角時,腦海裡突然雷電爆閃,一個短語驚到了我:短豆角!這是媽媽的聲音,這是兒時的勞動。短豆角,並不是與長豆角對應的短豆角。這裡的“短”不是形容詞,而是掐斷的意思,是動詞,是“把豆角掐短一些”的縮寫。放學回家,媽媽在廚房裡忙前忙後,人要飯菜,豬要潲食,雞鴨要進塒……媽媽恨不得長出千隻手。這時候,我們兄弟姊妹都會成為小助手,燒火,洗菜,擺桌椅,鍘豬草。起先,非要媽媽叫喚與吩咐才行動,慢慢的,我們養成了“見情眼快”的敏感與習慣。“短豆角”,就是一項有點技巧的勞動。豆角為什麼要手掐而不用刀切?老人說這樣好吃一些,理由是菜刀有鐵腥氣,砧板有木屑味。我現在想來,並不盡然。豆角易生蟲,多有蟲眼與蟲屎,蟲子就躺在豆皮中。用手去掐豆角,就能剔除被蟲破壞的殘敗部分,還有可能發現潛伏的敵“蟲”,縱是這樣,也有可能出現漏網之“蟲”。吃飯時發現了蟲子,老人就會悄悄將它丟掉,而小孩子發現了,尖叫著不肯再伸筷子了,父母就會輕描淡寫:“蟲子也是肉,味道鮮呢。”後來我在湘西吃到蠶蛹,眼前就浮現豆角里的蟲子來,更想起父母說的“味道鮮呢”。短豆角,除了選優棄劣,還是為了去筋抽絲。嫩豆角只需掐頭去尾,而半老的豆角就得撕去脊腹上粗老的筋絲。不撕去,吃起來就會咯牙,必然留碴,嚴重影響口感。而抽筋有講究,須利用豆角頭尾匯出筋絲,輕輕一拉,再將豆角按寸長左右反折,又往下拉,讓豆皮與筋絲分離,兩邊反覆,有點像袋裝米拉開線封。手笨的,一根豆角要不斷反覆折騰,而手溜的,只需兩下,兩根長筋完整如線。

憶起短豆角,眼前便是雙手麻利動作連貫的影像。尤其是那個年代,一些普通的食品衍生出副食零食,比如紅薯變茴片,大米變爆米花,豌豆變蘭花豆,不變是糧食是主食,變了就是美食是零食。吃豆角,小孩就盼著老豆角里的豆豆子。稍嫩的淺青色,成熟的褚紅色,勻稱的豬腰形,細看更像是一個胚胎一粒雞腎。銜在嘴裡,叮在齒間,輕嚼如柚瓣,細磨似橙粒。倘如能奢侈的塞滿一口,那便是小魚小蝦捲進了貓舌,抑或是泡發的黃豆灌入了磨眼。

從豆角碗裡翻找豆子,與撈白菜碗裡挑尋油渣,以及紅薯飯裡搶選鍋巴,這些都是不堪回首的兒時典故。然而吃豆子,我還是喜歡。短豆角時,母親就會看著我,我的心蜷縮如豆。恰如一粒種子。

【洞庭作家】盧宗仁長豆角短豆角

作者簡介

盧宗仁,平江人,現供職於岳陽市人大教科文衛委。

圖片:作者

【洞庭作家】盧宗仁長豆角短豆角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