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現年76歲的河南書法家王澄,在當下書壇早已屬於老資格。他出道特別早,並且幾乎經歷了新時期書法所有的重大活動,曾作過河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理事等。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

王澄在書壇成名,開始於在“全國群眾書法競賽”上獲得一等獎。別看這個競賽冠以“群眾”之名,這可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書法尚未復甦之前,首次舉辦的全國性書法比賽。可以說,後來的“書法熱”以及一系列現代書法展賽,皆是由此開端的。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王澄在“全國群眾書法競賽”上拔得頭籌的作品,是一件“鑑真遺志”的四字行書。從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王澄的書法帶有康有為書法特徵,但水平不不算高,又僅僅書寫了四個字,不免有虛怯之嫌。

當然,當年整體書法創作水平並不算高,書法事業在經歷了停滯的十年,僅僅是方興未艾。此外,王澄當年獲獎時剛34歲,這對於一個書法家的養成來說,也僅是處在開始階段。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王澄能夠獲獎,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取法的獨特。康有為雖熱心政治,但於書法其實是有很大造詣的,其融合碑帖的行書雄秀勁健,堪稱一代宗師。

而王澄當時所處年代的書法家們,目光仍停留在穩健、傳統的書風上。所以,能夠取法康有為行書,王澄無疑開了風氣之先。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時間到了1986年,河南書法風起雲湧,包括王澄在內的河南青年書法舉辦的“墨海弄潮”展覽,讓全國書法界耳目一新。而此時的王澄,開始進入個性化探索階段。對康有為的情有獨鍾和對清代碑學的尋繹,使他在進行書法探索的同時提出了“魏體行書”的創作概念。

不過,相對於清末民初以來已取得輝煌成就的碑行書創作實踐而言,“魏體行書”這一概念提出的實踐價值要大於其理論價值。其當代書史意義在於其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新時期書壇對碑學的皈依,同時,也明白道出了王澄書法創作的傳統取值。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康有為書法成就了王澄,因而,不論王澄如何想擺脫康有為書風的籠罩,他都無法真正抵制來自康體的影響和誘惑。事實上,王澄“魏體行書”觀念的提出已明白無誤地表明王澄在繼續走著康有為的路子。

不過,誘惑很快便變為創造性的桎梏。王澄的一段著名自白很能道出此時他創作上的彷徨迷茫心態:“認識已經否定過去,但前途卻一片茫然。”對康有為的取法,顯示出王澄不與人同的雅化的碑學觀念,這表現在他始終以圓筆介入北碑,而堅決抵制方筆。這使他摒卻了一般習碑者濫用方筆的生拙霸悍,而表現出對書卷氣的尋繹。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王澄後來的書法創作,在康有為書法的基礎上做了些微調:強化帖學因素,吸收、糅入了《平復帖》及顏真卿、朱熹稿行筆意。如果說,對於王澄這算是“變法”的話,那麼,直率地說,這種變法並不成功。

康有為書法起止無跡的漸轉和舒展自如、開拓大氣的外拓筆勢,到了王澄筆下卻變成一味遊曳迴護的拱圓筆法,字勢內斂而張力不足。由於字構一律左傾,字勢不穩,而以此造成的整體章法,打破慣常行草行氣的一拓直下,而顯得重濁混沌,氣脈不通。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王澄的筆法雖不乏剛狠厚重,但失在過於圓熟,少生澀遲重,以致收不住筆,這使其書法缺乏取法康體應有的金石氣、摩崖氣。

康有為的書法也是以圓為主的,但康有為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書雖取圓勢而不迴護封閉,在中宮緊縮、四圍開張的體式中,施之以長槍大戟的超常筆畫,打破圓勢的閉合。

40多年前,靠“魏體行書”一舉成名的王澄,為何後來寫得並不成功?

王澄書法

與康有為的書法作以比較,王澄書法的誤區在於一味趨圓,造成體勢的迴護封閉,缺乏外拓的張力。在很大程度上,王澄先生的創作似已進入一個模式化怪圈,而打破這個怪圈需要的是我毀我塑的創造性勇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