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填詞可不可以只尊重韻腳平仄,而忽視每個字的平仄限定?

現代人填詞可不可以只尊重韻腳平仄,而忽視每個字的平仄限定?

現代人填詞可不可以只尊重韻腳平仄規律,而忽視詞牌所規定的每個字的平仄規律?

這個問題其實和另一個有名的問題類似,那就是“我們今天寫近體詩是不是可以不守格律,只要押韻就行?”

答案都是否定的。

什麼叫近體詩?遵守近體詩格律關係的詩才叫近體詩。

什麼叫詞牌,遵守詞牌格律關係的才叫詞牌。

你不按照平仄關係寫近體詩,就是出律,只能稱之為古風、偽古風、自由詩。

不按照每個字的平仄填詞牌,也是出律,只能稱之為古風、偽古風、自由詩。

詞牌和近體詩一樣,都是在詩歌大基礎上的小類別,是升級規則的產物。不按照規則來,不代表作品不好,只代表你的作品不屬於這個小類別。

而規則是沒有必要模糊的,你遵守就是,不遵守就不是,就是如此簡單。

中國的詩詞都是一個源流,或者說從大的範疇來說,都是古詩,都是古體詩,即古風。只不過有一些朝著近體詩規則(句子整飭,替對粘平仄關係)去了,成為近體詩;有一些也遵守格律關係,但是為了適合演唱,格式更自由(長短句,平仄關係倚聲而定),這就是律古——而律古因為音樂的流竄傳,一再被文人填詞創作,就是詞牌。

現代人填詞可不可以只尊重韻腳平仄,而忽視每個字的平仄限定?

正因為這個關係,所以早期的詞格式是相對隨意的,只要合樂,變調、增減字都是常事,這就是為什麼詞牌有諸多變體的緣故。

如果這些音樂還存在,那我們在創作的時候依舊可以根據音樂改變字的發音,形成新的詞牌變格。

但是——音樂都已經散佚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詞牌範本,都是當時為了讓不懂音樂的人填詞,用漢字平仄聲調標註的體式。一個字的平仄,我們看著簡單,好像換了之後在朗讀中也影響不大,但是很有可能在當時的樂曲下,這個位置的發音就只能用平聲或者仄聲,只不過因為音樂不復存在,我們無法體會這個字發音對演唱的影響。

就好像最近某音上流行的假粵語唱歌,真正懂粵語的朋友是聽不下去的——因為粵語聲調和普通話比起來更豐富,所以在寫粵語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這些聲調對整首歌曲的影響——普通話讀出來沒問題的歌詞,用粵語唱出來不一定好聽。

古漢語也是這樣,所以在沒有樂曲的情況下,如何填詞?為了方便不懂音樂的文人填詞,就為這些詞牌找出一些填得非常好的作品作為正格——你不會樂曲不要緊,依照平仄聲調去填寫,你的歌詞,樂工唱出來就肯定沒有問題。

所以,詞牌的平仄定調和近體詩的平仄關係不是一回事。

詞牌的平仄只能根據樂曲下漢字唱出來的聲音來定,其實是靈活的,不過是因為“倚聲”才能靈活,當賴以生存的音樂缺失,這種靈活反而變成了一種死板。

現代人填詞可不可以只尊重韻腳平仄,而忽視每個字的平仄限定?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依照平仄填出來的詞,必然也是符合當年這首樂曲演唱的——只不過樂曲沒有了,詞牌規制反倒因為平仄標註而延續了下來。

所以,不遵守所填詞牌下每一個字的平仄(也有可平可仄的變化,以標註為準),那麼你寫的就不是這個詞牌名下的作品。如果有別的詞牌名相符合,就是別的詞牌,如果上千種體式都不符合,那你寫的就是一首古體詩。

古體詩也沒什麼問題啊。

我們打個比方,看什麼是規則細化分類。就好像我們都是人,你只要寫的是韻文就是詩。

但是人又分為男人、女人、中性人,就好像詩分為近體詩、詞牌、古體詩。那麼當我們進入規則細化之後,就會根據自身條件進入男人或女人的陣營,詩歌作品也是這樣,你詩句整飭,遵守替對粘格律規則,那麼你就是近體詩;你千姿百態,符合詞牌下每一個字的平仄要求,那麼你就是詞牌。否則的話,就是其它陣營作品,就好像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那就是中性人——你明明就是個中性人,卻硬要往女人堆裡擠,是不是不太合適?

所以呢,填詞如果只注重韻腳,而忽視內部平仄關係,實際上就是古體詩,與詞牌沒有關係。

就算硬擠,也只是個局外人,何苦來哉?

現代人填詞可不可以只尊重韻腳平仄,而忽視每個字的平仄限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