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在唐朝詩人之中,沒有誰像許渾那樣備受爭議。喜歡他的陸游,誇獎他是李白、杜甫之下的第三人,當時也有“許渾千首溼(我沒寫錯),杜甫一生愁”的說法,將他與杜甫相提並論。不喜歡他的楊慎、王夫之,則說他惡詩連連,“不如不做”。即使是他的代表作《咸陽城東樓》,也是如此,廣受爭議。

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這首詩應該是寫在唐宣宗大中三年時,此時許渾擔任監察御史,目睹了唐王朝許多陰暗之面,深有大廈將傾之感。為此,他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陽古城樓,寫下了這首名篇。

這首詩的意思並不複雜,它是說詩人登上高樓之後,引發了萬里愁緒。目下蘆葦楊柳叢生,好像自己的家鄉潤州。烏雲剛剛在溪邊浮起,夕陽已經落入閣樓之下。山雨即將到來,城樓上風聲颯颯。當年的秦漢宮殿,已經是雜草橫生,一片荒蕪。鳥兒在亂草之中飛行,秋天的蟬在一片枯黃之景中鳴叫。過路的人別老問當年的繁榮盛景,都城依舊在,只見渭水不斷東流。

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小珏喜歡感懷詩,不僅因為它懷古抒情,更是因為它比較直接。比如這首詩,首聯便緊扣題目,“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將自己的地點、人物和自己心緒,都說得清清楚楚,不必繞來繞去。尤其是第一句,氣勢如虹,毫無拖沓之意。“蒹葭”二字語出《詩經》,暗含自己的惆悵之意。

頷聯是寫景,此處出現了一句千古名言:山雨欲來風滿樓。而且這句安排在後面,別有深意。開始作者是寫烏雲升起,夕陽西下,這本是一幅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夕照圖。然而,詩人卻以冷峻的筆力,突然寫出了山雨即將到來,咸陽城正在悽風之中的寒意。

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普遍認為,這既是山雨欲來的真實寫照,又是詩人對於大唐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中的警告。更為出彩的是,這七個字,寫出了一種無以言狀的緊張感,這也成為了後世文人愛不釋手的佳句。後來,大凡形容有大事即將到來,很多人都喜歡引用此句。

頸聯是寫近景,詩人從遠方的風雨景色中回到當下的顯示。當時的咸陽可以眺望秦漢時宮殿,依然是一片衰敗。因此,詩人有所聯想,目前的唐王朝,會不會也重複歷史的故事。那些顯赫一時的王朝,不都已經成為殘垣斷壁,只有花鳥蟲魚才依然如故。

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尾聯之中,詩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明明知道唐朝已經江河日下,即將被歷史所摒棄,他卻讓行人“莫問”,也以一個“流”字,表明了覆水難收,無可挽留的痛惜之情。

這首詩神氣十足,是登高詩、感懷詩中的經典之作。然而,許渾這個人有招黑體質,連累了這首佳作也並非全是讚譽。《瀛奎律髓》就表示,中間四句,包括那句名言,都是“裝景而已”,沒有什麼可取之處。《批點唐音》則含蓄地說,這首詩語氣太過急促,初學者學習可以。

這首千古名作,為何爭議極大?第四句便是你我都熟知的名言

清初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則直言:拗句最為有致,然當時長安何至如此?詩人語多太過也。也就是他認為,這時候唐朝還處於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中,不該如此。其實,許渾就處於那個時代,還是監察御史,更多瞭解當時的黑暗,怎麼可能是無病呻吟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