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倪瓚

倪瓚(1306或1301—1374),初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元代畫家。倪瓚擅楷書,其參禪學道,浪跡天涯,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徐渭雲:“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倪瓚真正做到了既“隱”且“逸”,其書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無怪乎後人多稱其為“倪高士”。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文徵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古淡天真,米痴後一人而已。”倪瓚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有林下風。何良俊雲:“雲林書師大令,無一點塵土。”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子》說倪瓚“牙籤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倪瓚的詩文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事雕琢,有《清閣集》。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古 木 幽 篁 寂 寞 濱 , 班 班 ( 斑 斑 ) 蘚 石 翠 含 春 。自 知 不 入 時 人 眼 , 畫 與 皎 溪 古 逸 民 。雲 林 生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七 月 六 日 雨 , 宿 雲 岫 翁 幽 居 , 文 伯 賢 良 以 此 紙 索 畫 , 因 寫 秋 亭 嘉 樹 圖 並 詩 以 贈 :風 雨 蕭 條 晚 作 涼 , 兩 株 嘉 樹 近 當 窗 。結 廬 人 境 無 來 轍 , 寓 跡 醉 鄉 真 樂 邦 。南 渚 殘 雲 宿 虛 牖 , 西 山 青 影 落 秋 江 。 臨 流 染 翰 摹 幽 意 , 忽 有 衝 煙 白 鶴 雙 。瓚

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吳縣)人。沈周作畫題款亦多用“沈周寫”,“寫”字可謂是透出沈周擇取以書入畫,是對文人畫至高境界的追求。其書風多仿效黃山谷筆意,且力求變化,用筆如同錐畫沙,雄勁挺拔。他將書法“錐畫沙”融入其畫,強化了畫面中用筆的力度,勁健而不失含蓄,每一筆劃間都更有韻味,尤其是晚年的作品更加明顯,用筆粗簡,率意而為,遒勁中更見雄厚,墨色酣暢淋漓,富於濃淡變化,蒼勁而又秀潤,世人稱其“粗沈”。

同時,沈周的書法受到繪畫的影響,揮灑淋漓,愈加性情化。特別是晚年書畫作品尤為精妙,題畫詩以書法為載體在畫面上呈現,將書法與繪畫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更具文人書卷氣。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擾 城 中 地 , 何 妨 自 結 廬 。 安 居 三 世 遠 , 開 圃 百 弓 餘 。 僧 授 煎 茶 法 , 兒 鈔 種 樹書 。尋 幽 知 小 出 , 過 市 即 巾 車 。沈周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十月 消 閒 障 子 成 , 看 君 堂 上 白 雲 生 。有 人 若 問 誰 持 贈 , 萬 疊 千 重 是 我 情 。文 美 趙 君 , 知 予 老 抱 拙 靜 遠 , 以 漢 鼎 為 贈 , 用 助 蕭 齋 日 長 焚 沉 悅 性 , 其 忠 多 矣 。文 美 讀 書 好 , 古 千書 畫 尤 萃 意 焉 , 因 作 《 春 雲 疊 嶂 圖 》 報 之 , 愧 莫 敵 施 也 。成 化 新 元 七 夕 日 。長洲 沈 周

石濤

石濤(1641—約1718),清初畫家,明宗室靖江王朱贊儀之十世孫,本姓朱,名若極,廣西全州人,小字阿長,別號大滌子、清湘陳人、苦瓜和尚等。石濤作品中的題跋,一如他的筆墨,縱恣天成,信手拈來,極富哲理,皆成妙句。大量的詩文畫論都在看似不經意間題寫於自己的作品之上。畫與文,互為印證,妙趣橫生。或許,石濤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一個天才藝術家玩世不恭的獨特個性,發於詩文,故多奇語。石濤內心的熱烈,連結人情,關照現實,滋潤其詩文和筆墨的美感。他行走在繁華和落寞相雜的人世間,在看似不拘一格、左右逢源的快意裡,反叛著他的反叛,體悟冷暖,反思生命。

藝術史上的石濤,歷來物議紛紜。他是舊王孫,明清鼎革,遁入空門,本該青燈古佛,證悟人生。可是他又是迎駕,又是獻畫,頌揚新朝。他時時穿梭於權門富家,詩文酬酢之外,還放下身段,幫他們疊石造園。似他這樣一個複雜的個體,寄身天地間,嘯傲長林下,隨性而發的詩書畫,是他徹悟之後的空無一物,故能不囿於古,不羈於心。邵松年說他“一生鬱勃之氣,無所發洩,一一寄於詩畫,故有時如豁然長嘯,有時若戚然長鳴,無不以筆墨之中寓之”。他的入世和出世,他的山河淚,他的功利心,應該都可以從詩文中一窺因果究竟。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風 姿 雪 豔 之 中 , 隨 意 點 綴 。何 物 不 成 清 賞 所 , 既 有 寒 木 , 又 發 春 花 , 新 尚 書 亦 應 笑而 首 可 。時 辛 未 二 月 寄 上 問 翁 老 維 摩 。清 湘 石 濤 濟 道 人。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畫有至 理 , 不 存 膚 廓 。萃 天 雲 於 一 室 , 縮 長 江 於 寸 流 , 收 萬 仞 於 拳 石 , 其 危 峰 駐 日 、 古 木 垂 陰 , 皆 於 纖細 中 作 舒 卷 派 。不 使 此 理 了 然 於 心 , 終 成 鼓 粥 飯 氣 耳 。然 而 委 金 玉 於 草 莽 者 有 矣 。若 昊 翁 先 生 風 雅 畢擅 , 且 為 一 時 文 物 之 權 衡 , 洵 乎 重 望 也 。而 山 僧 亦 邀 下 交 之 誼 , 緣 作 此 紙 。雖 累 筆 贅 墨 , 不 足 當 其 一睨 , 而 要 之 , 煙 霞 投 契 間 , 自 別 有 一 種 風 致 雲 。時 辛 未 三 月 清 湘 石 濤 濟 並 請 教 正 。

金農

金農(1687—1763),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金農天姿聰穎,博學多才。金農的行草是最能反映其書法藝術境界的。他將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篆書的筆意融進行草,形成獨特的風格與面貌。

其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鉤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於魏碑,分外蒼勁、靈秀。尤其是信手而寫的詩稿信札及繪畫題跋,古拙淡雅,有一種真率天成的韻味和意境,令人愛不釋手。金農的行書從其早期開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與自家的“漆書”法寫成的行草書,用筆率真,隨心所欲,點畫狼藉而又筆墨醇厚,粗頭爛服之間,透出蒼逸稚拙之趣。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去 年 新 竹 種 西 牆 ,

今 歲 牆 陰 筍 漸 長 ,

一 日 生 枝 三 日 葉 ,

秋 來 便 已 蔽 斜 陽 。

曲 江 外 史 仿 張 萱 ,

飛 白 竹 小 幅 並 題。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荷 花 開 了 , 銀 塘 悄悄 。新 涼 早 , 碧 翅蜻 蜓 多 少 ?六 七 水窗 通 , 扇 底 微 風 。曾 那 人 同 坐 , 纖 手剝 蓮 蓬 。記 。

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等,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白石老人有些像魔術師,大筆似不經意間地一揮,那些原本不起眼的物象便靈魂附體般復活了,都自帶喜感,其舉重若輕的本領真是神了!他對人與自然的態度、對畫史畫法畫理的思考常留在跋語裡,妙不可言。書畫藝術要由著各自的眼睛去賞讀,養眼養心的受益只能親自去體會,白石老人高壽的密碼或許也正在裡邊。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中 央 文 史 研 究 館 。

九 十 三 歲 白 石 老 人 一 揮 。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這些看似是信手拈來的題跋,卻是妙不可言

款識:

摘 得 瓜 來 置 灶 頭 , 庖 中 夜 鬧 是 何 由 ? 老 夫 剔 起 油 燈 火 , 照 見 人 間 鼠 可 愁 。白 石 並 題 句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