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漫談牛文化:牛年牛語

由於牛受到人們的尊敬崇拜,所以常見的詞語中幾乎涉及?到了“牛”的精、氣、神和所有的部位、器官。這說明“牛”已深深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1、“氣”。(1)形容人的自高自大的傲氣,就用“牛氣”。(2)形容人的脾氣、性格固執倔強和犟脾氣時,就用“牛脾氣”。(3)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時,常用“氣衝牛斗”。宋·岳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牛鬥,誓將真節報君仇。”

2、“性”。形容固熱倔強的性情,則用“牛性”。

3、“勁”。(1)形容很大的力氣,稱為“牛勁”。如:辦成這事可不易,費牛勁了。(2)形容牛脾氣,如:他又犯牛勁了。

4、“汗”。藏書非常多,常用“汗牛充棟”形容。棟:棟宇,屋子。“汗牛”是指牛運輸書時累得出汗,“充棟”指書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出自唐·柳宗元《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5、“鳴”。比喻距離較近時,常用“一牛鳴地”,指牛鳴聲可及之地,同“一牛吼地”。出自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峰晴曉》序:“其旁有錦峰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

6、“步”。比喻行動或進展極慢時,常用“蝸行牛步”,本意指蝸牛爬行,老牛慢走。

7、“眼”。(1)形容明亮、準確、有遠見的眼光,則叫做“牛眼”,如常見於網路、書報中的“牛眼看世界”、“牛眼看股市”等。(2)因心裡有氣,因而對人瞪大眼睛,則稱為“瞪牛眼”。(3)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常用“目無全牛”形容。

8、“皮”。(1)形容說話、做事有氣魄、有較高層次,則稱為“牛皮”或“有牛皮”。(2)比喻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言過其實時,則常用“吹牛皮”來形容。(3)比喻靠吹牛說大話起家的人,常稱其為“牛皮匠”。

9、“毛”。(1)形容功夫細密時,常用“繭絲牛毛”。(2)形容細而稠密、數量多時,常用“多如牛毛”。(3)形容細而密的小雨,常用“牛毛細雨”。

10、“頭”。(1)比喻答非所問或事物兩下不符,常用“牛頭不對馬嘴”。(2)“牛頭馬面”則指在迷信傳說中,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一個長著牛頭,一個長著馬頭,比喻不好看。(3)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範,則用“牛不喝水強按頭”形容。

11、“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12、“鼻”。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響全域性的關鍵,常用“牛鼻子”來形容。在談到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時,我們會說牽住牛鼻子。

13、“舌”。如成語“老牛舐犢”就是老牛舔小牛,用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14、“蹄”。成語“牛蹄之涔”(涔:音cén,雨水),本意指牛蹄印中的積水,形容水量極少。常用來比喻處在不能有所作為的境地。出自《淮南子·俶真》:“牛蹄之涔,無尺之鯉。”

15、“角”。(1)比喻讀書勤奮,常用“牛角掛書”形容。《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2)比喻勢力愈來愈小,常用“鼠入牛角”。《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奈何吾子孫不肖,後世如鼠入牛角,勢當漸小爾!”(3)比喻不值得研究的或無法解決的問題,則用“牛角尖”、“牛角尖兒”來形容,如鑽牛角尖。

16、“尾”。比喻事情已經發生,沒有辦法制止了,常用“牛過田塍扯尾巴”來形容。

17、“尿”。比喻雖然微賤但是有用的東西,常用“牛溲馬勃”形容。牛溲是牛尿,馬勃是一種菌類,都可做藥用。

18、“牛黃”。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內臟病變的產物,人們常用“牛黃狗寶”比喻壞透了的心腸。

19、“牛後”。“牛後”是指牛的肛門。成語“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中的本意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後來常用來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20、“牛衣”。牛衣是指用麻或草織的給牛保暖的護被。成語“牛衣對泣”本意指睡在牛衣裡,相對哭泣。用來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見《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讓我們一起築夢 追夢 圓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