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精神的演進

中國山水畫的真正精神,就在於人不斷地向自然親近,不斷地融入到自然之中,最終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是一個緩慢的演進過程,從先秦到魏晉,再到隋唐宋元,及至而今,這種精神依然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試析之:

先秦兩漢時期,山水畫的某些元素在諸如陶器、青銅器,絲帛畫、畫像磚石等藝術品中已經出現,而這些元素是稚拙的,居於從屬地位,帶有裝飾性質的。

山水畫精神的演進

畫像石

魏晉南北朝是山水畫的覺醒時期,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形容這一時期的山水畫時說:“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柿。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即當時的繪畫還是以人為主體,以山水作為背景的。

山水畫精神的演進

洛神賦圖(區域性)東晉 顧愷之

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山水自然與人的精神與性靈在此相交契合,成為人的內在精神的彰顯。

謝赫“六法”中把氣韻生動放在首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整內營,立成部鄂,隨手寫出,自為山水傳神矣”。

隋唐時期是山水畫的成熟時期,王維一變隋唐“以重彩賦色,纖麗而富有裝飾性”的山水畫風,開水墨寫意的先河,蘇軾評其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董其昌尊為南派山水之祖。

山水畫精神的演進

輞川圖卷拓本(區域性) 唐代 王維

唐代畫家張璪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強調藝術家不是再現模仿,而是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是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的高度統一。

宋元時期是山水畫發展的頂峰,也是其重要的轉折點。這一時期的畫家創造了水墨,強調了留白,突出了詩意,並從詩意的出發點來看待山水畫。

元人將唐宋以來的繪畫之實質刻畫變而為虛靈元際、氣韻蓬鬆,而筆墨的表現亦臻於渾化元痕,其最為精彩傳神之處,就是在心靈狀態的超忽飄渺之間,脫略形跡,而顯得荒率蒼茫,似真似幻的境界,涵蘊在無聲無色、而又無往不在的虛空之中。

宗白華說:“至於山水畫如倪雲林之一丘一壑,簡之又筒,損之又損,所得者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剛不滅的精悴。它表現著無限的寂靜,也同時表示著自然最深最後的結構”。

山水畫精神的演進

楓落吳江圖 元代 倪瓚

明清是山水畫的總結時期,李贄說:“山河大地,洎而外,皆是吾妙明心中一點物相爾”。白雲、秋月、清泉、岩石、春花、翠竹……既是客觀的存在,又是吾人的靈明妙心一一此心元所不在、元所不包。,通造化之妙、齊造化之功,這是中國藝術家所極盡嚮往和追求的境界。

簡言之,中國藝術之中的自然觀,千餘年來,集中了整個中國文化體系對於人生與自然關係的認識與瞭解、把握與追求一一它已經成為一個內在自足的世界而體現著宇宙的深秘與吾人的心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