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內有大道之源。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永珍,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那麼易經講了些什麼呢?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這個規律被稱為“道”。這規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

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執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可以說幾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和現代的哲學體系均有共通之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其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那麼如此集大成者之奇書它的源頭是在哪呢?

這就是著名的天書——“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中國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河圖”,指的是“星河”。星河,銀河、宇宙也,蘊含極多極廣,玄妙無窮,深奧無盡。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

“洛書”,其實就是“脈絡圖”,是表述天地空間變化脈絡的圖案。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考古發現,“河圖洛書”最早收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孔子的《易傳》之中出現,諸子百家多有記述。然而其實際的出處很難找出科學依據,一方面是其年代久遠,一方面是收當時記載工具所限,因此也就成了中華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為了讓天下人免受自然災害,趨吉避凶,故總結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卻百思不得其解。此時有龍馬出現,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由此受到啟發而演成八卦,而八卦又為《周易》來源。

又相傳,大禹治水時,有一天路過洛河,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故而《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在後世一些學者的理解中,就是指這兩件事。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而據考古發現,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影象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而28宿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只是相同的規律,不同的描述而已。其佈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時已知必被髮掘。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為洛書影象,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這說明古人言“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其言不虛。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是多麼不可思議,而進一步分析,河圖洛書還包含著豐富的數理關係。

“河圖洛書”圖式反映出中國人對數字的崇拜和時空觀念。

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思想。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對稱性是河圖洛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和”或“差”的數理關係則是它的基本內涵。完全可以用數學方法證明或推匯出河圖、洛書,並證明河圖與洛書同出一源。還可以發現,河圖、洛書與算盤”和“萬字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聯絡。

它不是《易經》,卻被稱為上古第一奇書,是中華文化之源

河圖、洛書的出現,催生了號稱“群經之首”的《易經》,也推動了中國陰陽五行術數的發展,堪稱中國文化之源。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歌頌了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

而其中蘊含的科學與人文資訊,有待後人進一步發掘。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各位觀眾老爺,您看了“河圖洛書”有什麼思考呢?歡迎在下方評論,歡迎關注“認真評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