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品讀:《野有死麕》——那些年,讓女生羞紅臉低頭聽的課

猶記得講臺上那個風度翩翩的老教授陶醉般的微笑,緩緩吟誦“舒而脫脫兮……”;也記得講臺下女生紅著臉低著頭害羞的表情;有男生髮出吃吃的笑聲,被膽大的女生一瞪眼,吐吐舌頭,東張西望一番,無人搭理,只得故作正經的認真聽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首優美的愛情詩。

《詩經》品讀:《野有死麕》——那些年,讓女生羞紅臉低頭聽的課

野有死麕

國風·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獐子),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sù灌木,可做燭火),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shuì佩巾)兮,無使尨(máng多毛的狗)也吠!”

譯文:

山野之中獵殺獐子,用白茅輕輕包好。有位少女春情萌動,獵人求歡將她撩。

樹林裡有做燭火的灌木,獵好麋鹿送給誰。白色茅繩將它束,美麗少女顏如玉。

“輕點慢點別魯莽,不要弄亂我佩巾,不要惹得獵犬叫。”

《詩經》品讀:《野有死麕》——那些年,讓女生羞紅臉低頭聽的課

《野有死麕》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全詩三章,前兩章敘述男女約會的情景,情景交融,樸實率真。男主人公是一位剽悍的青年獵人吧,“吉”為美、善之意,“吉士”為英勇的男子;“有女如玉”,可見女主人公正處青春年華、潔白無瑕。獐子、鹿,是男子送給“如玉”般美麗的少女的禮物,以白茅捆好。初民社會中,男子求婚於女子,往往獵取野獸,獻給女子。為什麼用“白茅”包裹呢?白茅草根潔白芳香,古人多用於祭祀包裹。當血淋林的獵物包裹上潔白的茅草時,強悍之中便多了幾分柔情,多了幾分鄭重。清末學者王先謙說:“詩人覽物起興,言雖野外之死麕,欲取而歸,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鄭重之意”。

最後一章實錄女子約會時的言語,活脫生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說文解字》:“舒,緩也。感,動人心。帨,佩巾也。”聯絡上文,可知吉士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婦之禮,符合戀愛中男子的心理特徵。女子則囑咐男子不要著急,不要弄亂她的佩巾,不要驚動家裡的狗,表現了女子歡愉急切又緊張羞澀的心理狀態。這段活潑直率的語言描寫,側面表現了男子愛慾的急切熾烈,女子的含羞慎微。正面側面相互映襯,把一幅青年男女戀愛的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 反映了西周社會淳樸的人情動態。

《詩經》品讀:《野有死麕》——那些年,讓女生羞紅臉低頭聽的課

《野有死麕》創作於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確立,封建禮教尚未形成,男女之間並無“禮”之大防,民風淳樸,率性而為。最早的詩歌是口頭上傳唱的歌,類似於山歌民歌,自由飛揚,簡潔而質樸率真,湧動著原始的生命活力,最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回想起當年課堂上女生羞紅臉的表現,是知廉恥,惡無禮,還是教化異化了人性呢?我們嘲笑先民,後人是否會對我們這一代人嗤之以鼻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