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有訣竅,古詩中的用人智慧

用人有訣竅,古詩中的用人智慧

圖片來自於網路

詩詞曲賦,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詩除表達報國情、忠貞氣、愛情美、山河秀外,還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才觀。悉心研讀這些詩句,對於我們正確識人、用人、育人能有所啟迪。

《詩經》中就有不少關於識人用人的篇章,其中《大雅·文王》在歌頌周文王姬昌的功績時,突出總結了他重視賢才的成功經驗:“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大意是說,那許多美好的人才,生在這個國度裡,成為國家的棟樑。正是這賢才濟濟的局面,使文王為天子的周王朝得以穩定、安寧。與得賢則興相對照,如果失去賢才,國家就必然危困,《大雅·瞻印》篇尖銳地指出:“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當良臣賢士都走光的時候,國家的命運就危險了。

唐代中期傑出詩人李賀聰明早慧,七歲即能為辭章。大文豪韓愈和皇甫湜聽了,未予置信,親自到他家裡考核。但見李賀授筆立就,出口成章,二人為之讚歎,直稱我朝有幸,又出詩童。在李賀的詩作中,詠馬的詩特多,李賀原非詠物詩人,也不是養馬、識馬的專家。他在詩中名為詠馬,實借馬為言,以馬自況,表達他對於識才、用才的見解。如“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等都是從描述馬的外表神態入手,進而揭示馬的品質和神韻,讓人們分辨駿馬和駑馬的區別。同時,對那些不識馬、只用普通方法餵養良馬的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李賀從識馬、育馬、用馬中深悟出識人、育人、用人之道,揭示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當用其時、其長,避免用其短;用人如賽馬,多在實踐中摔打和考驗等用人思想。

對於如何識別人才,古來多有困惑。白居易的一首《放言》,講的就是辨識人才真偽的:“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吟誦白居易的詩句,不覺想起《論語》中的一件事:孔子勞苦奔波,在陳蔡講學時斷炊,弟子皆面有飢色,孔子便發動大家找當地百姓賑濟,弄來一點米,叫顏回拿去煮粥。粥熟後,孔子見顏回用手抓甑裡的粥往口裡放,他佯裝沒看見。吃飯時,便以閒聊的語氣對顏回說:“剛才我睡午覺做夢,夢見先君。飯要先餉先君,而後才輪到自己吃。”顏回知道老師是在批評他的行為,於是解釋:“學生剛才見到有灰燼飛到粥裡,連粥一起弄出來扔掉又不好,於是自己就吞到肚子裡去了。”孔子聽了,十分感動,很不好意思,嘆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也。”從一小勺粘了灰的粥,孔子悟出知人之難的道理,認識到光憑眼看、光憑印象都是靠不住的。

識人難在哪裡?人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要看準看真實屬不易,況且有些人格低下之輩,為達到一己私利,常常以假象掩其卑劣,一旦騙取信任被舉薦用之,其醜陋面目才會逐漸暴露。而選人者或囿於眼力所限,或不聽別人的意見,或私慾作祟,也容易看錯。白居易的詩,對於我們如何識人用人有很好的啟示。考量一個人是不是人才,是否可靠,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必須多方聽取意見,尤其是注意分析那些不同的意見,不能只看他的長處,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如今,在選人用人問題上,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評機制,按條件選人,用制度選人,方可最大限度地克服識人用人上的偏差,真正做到把人看準用好,取信於民。

清代詩人顧嗣協有一首《雜興》詩,寫得也很有意趣和哲理。詩曰:“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詩很直白,但闡發的道理卻很深刻。事物各具所長,也各有所短,善用其長事則成,誤用其短事則敗。人才也是如此,世上全才、通才少有,絕大多數人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長處,同時又有某些方面的缺陷。這就要求用人者必須知人善任,做到隨才器使,用當其才。

“自古完人何處尋?用才儘可效西鄰。勸君參透短長理,自有人才湧似雲。”這是一個叫張鋒的人寫的詩。詩中蘊含了一個故事,說的是西鄰之人共有五子:一子質樸老實,一子聰穎伶俐,一子失明,一子駝背,一子跛足。樸者、敏者倒好安排,父親分別讓他們務農和經商。那麼,那三個身有殘疾的兒子怎麼辦呢?西鄰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關鍵在於揚長避短。失明者,記憶力強,讓他去學算卦;駝背者,分派他去搓麻繩;跛足者,叫他去紡線。這樣五個兒子各得其所,均無凍餓之虞。張鋒的這首詩,對西鄰的用人之道給予褒獎,說的是知人善任的道理。管理科學中有句頗為警策的名言:“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有用材料。”反轉過來,也可以說,有用之才假如放錯了位置,有時也會變得無用。參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可用人才自然會如雲湧現。

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充分使用,形成一道百舸爭流、浪遏飛舟的魅人風景,則幹任何事情都有依憑、有信心。

◎本文原載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