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很多人過不好這一生,是因為把人生的這道多選題,過成了只有唯一標準答案的單選題。

前兩天看大熱的選秀綜藝《青春有你2》的選手採訪,略有心酸。

選手陸柯燃在採訪中坦言,自己的父母很傳統,對於她的人生規劃就是:

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個月開個3000-4000塊錢,然後,早點戀愛-結婚-生孩子。

所以,陸柯燃練習唱跳的時候都非常非常努力,她希望能向父母證明自己追求的夢想是對的。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這難道不是我們當代人的現狀嗎?

畢業了父母希望你找那種”穩定的“工作,到了25歲就催著你該結婚了,結完婚呢又催著生孩子,生完孩子就讓你趕緊要二胎。

彷彿所有人的人生,好像都被這條時間線捆綁住了一樣,你就得按照這個節奏一步步推進。

稍微有一點不合”規矩“,就會被人說是叛逆,不懂事,甚至是大逆不道。。。

但是,這種看似很合理的”標配“人生,真的就幸福嗎?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敘事改變人生》,這本書的作者保羅·多蘭提到了一個名詞,叫:社會敘事。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什麼是社會敘事呢?

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啊,存在著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限制我們的社會準則,

比如:要努力考上大學、要事業有成、要早點結婚、要生小孩。。。等等

但早點結婚就一定幸福嗎?考個好大學,做個公務員就現實安穩了嗎?有錢了,一切就都會變好嗎?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在作者多蘭教授看來,

雖然有一些“社會敘事”,看起來很對,但它並不是絕對的,對所有人都適用的。

而我們當代社會的年輕人,正在被這些社會敘事所桎梏。

如果你認為不遵從就是叛逆,而去委屈自己選擇一條看似“正確”的標配人生,那將會毀了你的幸福,甚至是你的一生。

01

越早結婚越好嗎?

在這本書中,作者對婚姻、愛情、事業、教育、健康等相關的社會敘事,都做了很詳細的講述。

當然,作者的想法很簡單,他想告訴你:

你對社會敘事認真了,你就輸了

比如,對於愛情,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大學畢業之前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的第二天,就開始催婚。

從父母開始,到身邊的朋友、小學同學,一個一個都催著你,連你自己都覺得,自己過了30歲還不結婚的話,是不是就大逆不道了。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但我接下來要講這本書裡面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研究。

看完之後,你就會釋然了,因為資料會告訴你:

結婚的並不比單身快樂,甚至他們的命還可能都沒有你長

美國曾經進行了一次幸福感調查,其中被調查的人群有33%是未婚、50%已婚、5%喪偶、10%離婚、2%分居。

報告顯示,已婚人士並沒有比未婚人士更幸福,兩者的幸福感其實都差不多。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但配偶在場的已婚人士除外,作者認為,很有可能是配偶在面前,也不好意思說自己不幸福,所以這個的真實性還待考究。

而去除掉這個,你再看資料表,你會發現幸福感第一高的,居然是喪偶的。

你品,你細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事情,作者提到了一個觀點,就是:

婚姻對男人來說,比較有利

而對於女人來說,如果你的丈夫收入沒你高的話,那麼婚姻對你可能弊大於利。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這是因為,男性婚後會安定很多,出去聚餐、胡吃海喝之類的都會相對減少,他們的健康也相對有所改善。

但相比之下,婚姻對女性的健康有負面影響,調查顯示,中年女性的身心健康風險高於單身女性。

這是為什麼呢?我查資料的時候,看到作者在一次演講中說了這麼一段話,很適合解釋:

他說:

-“當你看到一個40歲的女人,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時,你會想 —— ‘天哪,真是可惜!也許有一天你會遇到那個對的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不,也有可能她會遇到一個錯的人,情況會變得很糟糕。也許她會遇到一個帶給她煩惱和憂慮的人,讓她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進而英年早逝。”

當然,多蘭教授的這句玩笑,並不是說所有人的婚姻都不幸,也不是讓大家都不結婚。

而是想讓大家知道社會敘事並非是非常完美的,並非我們選擇了,就都會變得很幸福。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當然可以結婚,可以生小孩,但當你選擇結婚的時候,你要清楚的是,是因為自己喜歡那個人才結的婚。

並不是因為社會敘事,周圍的一切逼著你讓你不得不做。

畢竟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很多童話故事的最後,都會以這個結尾: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它沒有告訴你,然後呢?生活在了一起之後的日子呢,也幸福嗎?

想想這個,單身的你會有骨氣很多。

02

賺大錢、買大房子就一定幸福嗎?

前一陣跟一個朋友聊天,他目前在某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工資高,也有期權。

看似光鮮亮麗了,但他每天都過得非常糟心

他說自己以前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唸書的時候就穩居前列,也如願地考上了名牌大學。

畢業後留在了北京,透過這些年的努力,想賺的錢也都賺到了,該有的也都有了。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但有的時候,當他深夜加完班回家,刷看著朋友圈,

那些生活在三四線小城市的同學,晚上六七點鐘分享的,在具有煙火氣息下的館子吃飯的照片,就能感受到他們簡簡單單的開心。

但他好像把時間都給了工作,已經完美沒有這樣的幸福生活了。

他說,

我把一切都給了工作,真的快樂嗎?我一直追求的房子、車子,現在什麼都有了,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其實,有房、有車、有存款。。。看似過上了人們眼中的”標配“生活,成為了”人生贏家“,但沒有生活的人生,也只是無趣罷了,算不上成功。

但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慮,

但凡有錢了,就可以花錢買到有意思的生活啊,為什麼有錢人都說自己不快樂呢?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在作者多蘭教授看來,其實,幸福跟金錢物質並非有很正向的關聯,當然,如果特別特別貧窮的話,連交電費都費勁,自然是越有錢就會越開心。

但是,當你有一定資產的時候,獲得得越多,其實並不見得你會越幸福。

多蘭教授就曾在跨越10年,採取2萬人作為樣本的實驗當中,得出結論:

年收入2萬英鎊(約17萬元人民幣)的人幸福感最強

。而超過2萬英鎊,幸福感就會相對減少。

一是,因為有錢人,對於賺錢是會上癮的。

他們會將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到進一步積累財富當中,因此減少社交和外出遊玩散心的時間,本以為賺更多的錢,會越幸福,但本末倒置,從而跌入了“追求財富“的社會敘事中。

二來,人是”無情“的,對於輕易獲得的就不會很珍惜。

比如,當你好不容易攢下了1萬塊錢,給自己買一個奢飾品包包,那種激動的心情是無法比擬的。而當你非常有錢,隨手都能買下一屋子的包,那一個包帶給你的幸福感,自然就沒那麼激動了。

所以,有錢人都說他們不幸福,很可能是真心話。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而買房子更是如此了,很多人盲目購買更大的房子,來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實力。

但實際上他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空間,不僅住不了,而且打掃起來也費事。

整體的投入和得到並不成正比,還一堆破事在後面接踵而至,房子帶來的邊際效益就變小,自然也不會那麼幸福。

所以,多蘭教授認為,事業成功、賺錢買房也是一種容易迷惑人的社會敘事,有的人拼命賺錢,成為百萬富翁,都會變得幸福。

但有的人覺得做一條鹹魚,就已經是人生巔峰了。

沒有所謂的”標配“人生,你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人生。

03

如何逃離敘事陷阱?

作者多蘭教授提出了三點實用的建議:

1、不要對自我耿耿於懷,遵從內心做個自由的人

社會敘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所以既不能盲目遵從,也不能完全放棄。而是要在中間平衡,讓自己舒服。

比如賺錢能讓你快樂,那你就好好賺錢,如果你感覺到賺錢讓你很累很累了,那就去掉一部分賺錢的時間,陪陪家人朋友,從生活中重新獲得快樂。

而不要產生,”我放棄努力了,是不是就是廢人了,別人會不會看不起我“的想法。

一句話:怎麼舒服怎麼來。這是你的人生。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2、不要代表別人做決定,給對方自由選擇的空間

就像英國詩人馬洛說的那樣:”成功只有一種方式——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如果你有想當鹹魚的權利,那別人也有。

所以,千萬不要想法附加到別人身上,可以提建議,但是不要有那種”我這樣是為你好“的施壓。每一個人都渴望自由,對方聽不聽還要看他自己的想法。

3、理性地面對社交媒體,活出自己的想象

現在很多的社交媒體都在鼓吹”成功人士的10大法則“之類的雞湯,更有成千上萬的”有錢“博主人設,不禁讓人感到焦慮”我就是來人間湊數的嗎?“

其實社交媒體上的東西真真假假,很多人設也不過是把他自己光鮮的一面放大-特寫了給你看,大可不必盲目地跟風追求。

所有的建議,還需要挑選適合自己的,來轉化吸納。

總之,

值得過的一生,一定是豐富的、可夠選擇的“私人訂製”,而不是隻有唯一答案的“標配人生”。

研究發現單身壽命長:擁有“標配”的人生,到底毀了多少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