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雪濤:作家都是獨個兒的那個人

2012年,王海鑫接到好友雙雪濤從瀋陽打來的電話。“辭職了”,對方長嘆一聲,好像終於解脫了。王海鑫心想,也許對他來說上班還是有所限制,說,辭了就辭了,加油吧。

一個多月前,雙雪濤電聯在北京的王海鑫,猶豫自己要不要辭職。王海鑫有點意外,問:“有什麼準備嗎?”雙雪濤說,自己在臺灣拿了個獎,幾家雜誌、出版社也找自己約稿。

“好像有些信心了”,但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在文學上走出條路來。

王海鑫聽罷,覺得還是兼職寫作好,畢竟收入穩妥,好歹有條退路,辭職這事有賭博性質。

雙雪濤成了單位近年來唯一辭職的人。這是一家省級銀行,雙雪濤每天穿襯衫上班,紅白喜事從未缺席。工作五年,雙雪濤最怕的東西是鬧鈴,曾想象過外星人入侵地球,這樣自己第二天就不用上班。辭職以後,雙雪濤沒心思想別的,只覺自己解放了——為了能好好寫小說,必須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

2016年,小說集《平原上的摩西》的出版讓雙雪濤走進大眾視線,“遲來的大師”被印在腰封上,這句宣傳語很快被媒體輪番引用。當年,另外兩篇舊作得以先後出版,雙雪濤一口氣出了三本書,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給了雙雪濤最具潛力新人獎。

雙雪濤:作家都是獨個兒的那個人

攝影:李銳嘉

寫作的快樂

大眾熟知的故事是:當同輩80後作家早已嶄露頭角、愈發成熟,甚至在寫作上經歷著轉型,雙雪濤還在銀行當貸款經理;而到了2015年,一通來自人民大學的電話讓雙雪濤買了張火車票,從瀋陽到人民大學讀創意寫作碩士,一腳踏進文學場。

出版人王二若雅第一次看到“雙雪濤”的名字,是《平原上的摩西》作者署名。此人文風冷峻,文學性不必說,人物塑造頗為豐滿,故事、結構、語言各項能力沒有短板,當代青年作家裡,算是有辨識度的。一溝通,對方一口東北味普通話撲面而來。

作家趙志明第一次見到雙雪濤本人,是在朋友的家宴上。他眼中的雙雪濤是當仁不讓的“酒司令”,樂呵的時候嘴咧得很開,開玩笑的時候眼光在鏡片後閃爍。編輯春明和雙雪濤接觸不多,總覺得那雙鏡片後的眼睛在觀察著什麼。

2019年八月下旬,雙雪濤新書《獵人》釋出會,讀者擠滿會場,站在最後靠牆的男孩拿起話筒對雙雪濤說:“你以前寫的書我拿給我爸看,我爸用東北話說,哎喲我去,整挺好啊!以後這小子再出書你拿回來我瞅瞅。這回買了《獵人》給他,他說味兒不對了……你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雙雪濤點點頭:“首先謝謝你和你爸,這個味變了形容得挺準確的,配方有點調整。”調轉話頭,“最大的難度其實是我要把這個小說要想清楚,小說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要)寫什麼,幹什麼。”

《獵人》動筆兩個多月前,雙雪濤寫作九年來第一次遇到作品“夭折”。此前,雙雪濤設計了個讓自己“特別得意”的結構,想寫部長篇小說,寫了七八個月,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只得停筆。

這是雙雪濤開始寫作後停筆最久的日子。不動筆的時候,雙雪濤喝酒聊天、踢球、看電影,或一個人騎腳踏車,到北京朝陽區酒仙橋附近叫駝房營的公園,看人蹲著下象棋。好友王海鑫說,雙雪濤是個玩得盡情的人,常常踢球從下午踢到天黑,喝酒聊天能聊到後半夜困得睜不開眼。但這次,雙雪濤想玩卻無法放鬆,不動筆又感到手癢。終於在某天坐在桌前,開啟電腦,想敲出點寫作的快樂。

小說名為《女兒》,是《獵人》的首篇,寫的正是一個作家的精神世界。寫法、結構都顯出嶄新的意味。結尾,雙雪濤寫道:“幸福,像洗澡水一樣把我浸沒。”

第二天開始,雙雪濤回到了寫小說的生活,只是那種以前的寫作習慣已經改換。以前,寫小說像倚著車床等待成品,只要踏上履帶,自己就往前走。現在愈發艱難,經常為一兩個句子走來走去,覺得腦袋可以頂破房頂。

十五個月過去,雙雪濤寫到第十一篇短篇小說《楊廣義》,特別順手,只剩一千五百字的時候壓著沒敢動筆,怕一寫完快樂消失。硬著頭皮睡了一晚,做夢也不踏實,一會兒夢見蘋果,一會兒夢見橘子,不同水果出現好幾種。第二天起床、沖茶、把煙擺好,寫完最後一句話:“這麼多年我吃了不少蘋果,實話說,蘋果是我最愛吃的水果,我一個也沒有浪費過。”躺在床上,特別快樂。

有豆瓣讀者從中感受到巨大的“創作焦慮”——創作者被創作之物吞噬。雙雪濤沉思幾秒:“我覺得吞噬這個詞不準確,因為投身寫作這件事,不能用積極、消極來判斷。”

坐在文學市場的另一頭,雙雪濤像電影《花樣年華》片尾的周慕雲一樣,只把自己的秘密都寫進樹洞,樹洞裡坐著讀者。小說完成,又學周慕雲拿塊泥巴把洞封上,轉身扎進人堆。

“作家都是獨個兒的那個人,雖然寫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情”,這一點,雙雪濤寫第一篇小說的時候就記下了。

雙雪濤:作家都是獨個兒的那個人

一席演講影片截圖

“飛一下”

一年級開學,父母送雙雪濤一個紅本子,約兩釐米厚,大小是雙手掌的兩倍。雙雪濤在炕頭方桌上寫下一句話:今天我上學了。“學”字不會寫,用拼音代替。雙雪濤每天寫一句話當做日記。等到小學語文老師囑咐雙雪濤把日記給自己看,雙雪濤開始反覆修改,看見名人名言就記下,甚至攢下飯錢買了不少作文選,使勁在作文裡用,渴望老師把日記裡的小作文給別的老師炫耀。

一天,雙雪濤看見幾個陌生人走進鄰居老李家,把老李按在灶臺上,銬起雙手。雙雪濤隨著人群圍觀,看見這些便衣警察在房上橫樑找到大量現鈔,被牛皮紙包成方塊。那是1999年,老李正是瀋陽3?8大案作案團伙中的一員。在過去數年的敏感時期,老李跟其他四個下崗工人組成作案團伙,開始搶劫先富起來的人,不留活口,當場打死。

當晚,雙雪濤的日記裡沒有老師愛看的小作文,這個十六歲的學生開始思考一個詞:“個體”。雙雪濤印象裡,老李是個修車師傅,手藝極好,冬天總叼根菸、穿件破棉襖,坐在路邊給別人粘車帶。這晚過後,老李成了全國大案的嫌疑犯,一切真實地發生了。雙雪濤模糊地想,按學校講的宏觀性、總結性的世界觀,從老李身上似乎沒法提煉出任何大道理。世界看似平滑運轉,個體生活其中,裡面的殘酷、荒謬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學生時代,雙雪濤規矩、懂事,在瀋陽市最好的初中上學。家裡沒有電話和電視,父母仍省錢送他上書法班。雙雪濤比同齡人敏感,但談不上敏銳,常常白天好好聽講,晚上胡思亂想。於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失眠”,睡覺比考試還緊張。

多年後,格非在新書釋出會上說雙雪濤在小說結尾總喜歡“飛一下”,調侃:“這小子是不是原來受過什麼壓抑?”雙雪濤和全場觀眾一起大笑。

雙雪濤寫過的最實際的飛行是人點燃自家造的熱氣球,在半夜飛出地面視線所及。這篇名為《飛行家》的短篇小說裡,“二姑夫”李明奇從青年時代就夢想發明一種叫“飛行器”的裝置,用技術改變現有的生活。90年代,李明奇從工廠下崗後,屢次創業失敗。人到中年,一眼能望見衰老,又不肯認輸。於是,在家附近的紅旗廣場,親手點燃自己造的熱氣球,帶著兒子坐上去。根據計劃,飛到南美洲燃料耗盡,人跳下去,能重新投胎。

李明奇綜合了雙雪濤老家人的幾個原型。雙雪濤的學生時代,正趕上時代驟變,下崗潮一個大浪拍過來,父輩的後半生少有順遂。談到這裡,雙雪濤盯著地面,抬頭補充一句:“但又都還有點小理想,是吧?”

雙雪濤另一篇代表作《我的朋友安德烈》是寫給同輩人小霍的。初三上學期,和雙雪濤玩得最好的小霍成了學校最著名的人物。起因並不獨特:一次考試,兩人的另一好友小劉考了年級第一。教育局批文指示,第一名能報送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高中。那時,在同輩人眼裡,“新加坡基本等於伊甸園”,正當哥仨一起高興時,學校放榜了——小劉變成第二名。

某天早上,小霍在校長室門口貼出一張大字報,文筆犀利,滿篇“文革”詞彙,宣告去新加坡的應該是小劉而不是別人。大字報被透明膠帶糊了五層,校長和助理拿手摳兩個小時沒摳下來。而在頭天晚上,小霍建議雙雪濤一起找校長反映反映,雙雪濤心想,我還要在學校混呢,說:“你可別折騰了。”第二天,小霍一人承擔所有責任,小劉和雙雪濤沒給家裡添負擔。

走出學校,雙雪濤進了銀行,身穿西裝上班;小霍幾乎被這張大字報拖累一生,一直穿初中校服。多年後,雙雪濤在演講裡想念朋友,已經成了作家的他用文字描述道:

“他用一種方式去對抗世界對他的打磨,但這個世界透過另一種殘酷的方式把他抹平掉。

成為作家之前,雙雪濤的對抗大多封存在閱讀過程中。初中午休,雙雪濤、小劉和小霍三人結伴去圖書館消遣孤獨。兩位朋友研究宇宙科學,雙雪濤獨自翻看趙樹理、孫犁、陳寅恪、費孝通……下午跑回去上課,中午看過的全忘,“繼續做呆頭呆腦的庸學生”。

到了大學,雙雪濤曾把十五本書摞在桌上,翻到雜文集《思維的樂趣》,作者署名王小波,心中一亮——這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啊。

成為王小波指望不大,於是繼續隨大流過日子。

雙雪濤:作家都是獨個兒的那個人

《朗讀者》影片截圖

像小說家一樣存在

採訪在理想國出版社一間書房進行,門長時間關著,雙雪濤不時吸一吸過敏的鼻子,採訪到一半,起身開門,室內空氣讓自己幾乎窒息。直到記者講了個自己經歷的故事,雙雪濤有點興奮,語氣像拉家常:“這是文學有意思的地方,這個東西打動我了,它也很有可能改換頭面變成我的一部分。”說罷,感嘆一句,

“文學這個事兒,消磨時光,有意思。

談論文學本身讓雙雪濤打開了話匣子。他建議記者把這個鸚鵡的故事寫進稿子,甚至開玩笑讓記者把這個細節“免費”給自己,或許有一天能寫進小說。“真挺好的,鸚鵡本身就有很多意味在裡邊。鸚鵡在西方文學有比較經典的象徵意義,拋去這個,鸚鵡這個動物,色彩斑斕還學人說話,還能跟人吵架。

具體意義我也講不出來,但聽起來就覺得它很有意思,好像是屬於小說的。

第一次認真寫小說時,雙雪濤被臺灣的華文電影小說獎的獎金吸引。連寫二十天,緊縮房門,光著膀子,在信紙上胡亂寫各種詞語,直到“名字”一詞閃現,於是有了小說的第一句話:“我的名字叫默,這個名字是從蕭朗那買的。”雙雪濤覺得這是自己寫過的最得意的開頭,並把它追認為自己所有小說的開頭。

小說名為《飛》,拿到第一屆臺灣華文電影小說獎首獎。獎盃在包裡放著,雙雪濤走進臺北的小巷,看見一家二手書店的玻璃上寫著:在這樣的時代,我沒有餓死已經是萬幸——殷海光。回到家,雙雪濤在電腦裡偷偷建了個了個資料夾,起名為“聾啞時代”。主人公的名字依然是“默”。雙雪濤買了“中南海”備著,用一顆想在《收穫》發表的心去寫,第一次在小說上有了企圖心。

這年,雙雪濤二十八歲,能喝小一斤白酒,跟客戶吹牛從不覺得可恥。白天在銀行上班,下班就寫小說到夜裡,第二天早上忘光,回家繼續寫,週六週日寫兩個白天。要寫的故事關於自己的初中時代,要表達的已被自己壓抑了十幾年,

“就像中了玄冥神掌,雖然沒死,不過寒毒在身,時不時就要發作。

寫了六個月,抽掉一箱“中南海”,改了三稿,“標點也都花了心思”,瘦了五六斤。寫完那天,雙雪濤開啟窗,發現路上的人都穿短袖,太陽酷烈,才意識到夏天來了。

過了一年,《收穫》的編輯打來電話,記下雙雪濤的名字,說要保持聯絡。放下電話,雙雪濤跑進公司浴室衝了個澡,唱了半小時歌,隔壁女浴室的人聽得真切,以為公司進了瘋子,紛紛走人。

下一年,雙雪濤遞交了辭職申請。剛離職時,懼怕鬧鐘的雙雪濤常常一覺睡到十一點。後來,怕自己睡傻,變成冬眠的狗熊,雙雪濤開始定鬧鐘,像上班族一樣作息。成名作《平原上的摩西》寫了七稿以上,2014年四分之三的時間都給了它,最後一稿的時間是11月。寫作過程像一場曠日持久而要求太多的戀愛,消耗掉所有耐心,但雙雪濤

“感覺到這段戀愛最重要的時刻還沒有來臨,有些值得銘記一生的話語還沒有說出。

後來,雙雪濤搬到岳母家,每天早上坐十幾站公交車回到書房寫作,寫到離筋疲力盡還差一點時,趕快收手。

寫小說是雙雪濤一生中最具耐心的時刻,像小說家一樣存在,而不是別的,是雙雪濤唯一向往的虛榮。這份虛榮未必為父輩所理解,卻也以自身的方式迴應著父輩。

三十歲時,還未出名的雙雪濤在自己的婚禮前一口氣寫完短篇小說《大師》,給已故的父親。父親一生在象棋裡自得其樂,“極聰明,也極傻”。故事完全虛構,只想把從父親繼承的東西寫在紙上,表明決心:如果自己也能像他這樣無聲無息地活過,也不錯。

新作《心臟》裡的“父親”,是雙雪濤寫過的所有父親裡唯一不像自己父親的角色:“父親”從肉身裡脫離出來,成了父輩的靈魂:他用一生重複一件事情,但在生命盡頭,

並不認為這件事情最有意義,但以此把生命填充得很緻密。

最後五百字,勁兒基本使得差不多,雙雪濤寫到快抽筋。他寫道,小說裡的“我”擺脫了父親的負累,感到輕鬆,“失去了目標,伴隨著自己心臟的跳動……很快睡著了”。雙雪濤也擺脫了負累,他覺得,自己可以寫更難的東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