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的獲獎,讓不少出版人大呼“意外”,而我們對於諾貝爾文學獎,也有了更新的認知。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相較於路易斯·格麗克(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似乎對於出版人都不是那麼熟知他的作品,以至於不少人都在問: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到底寫了哪些書?不少讀書人都在感慨,竟然都沒有他的中譯本作品。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這樣的嘆息,其實也是出版人的心聲。只是,這樣的狀況正好也表現出我們對於“諾貝爾文學獎”本身的認識彷彿還停留在過去的時間裡。

對於每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許多愛好文學的網友幾乎都是如數家珍。只是這次不同,我們都在等待他的中譯本的同時,還想要知道他更多的資訊。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有人說:“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得獎,或許比昆德拉、阿特伍德更具有現實意義。”這一點,我也十分認同。

根據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介紹——因為他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

讀懂他的書,還需要從瞭解他這個人開始。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1、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是誰?

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還是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因為國內目前並沒有單獨出版過他的著作,只有個別短篇零星見於雜誌和合集中。

這是一個遺憾,但不侷限於我們。在諾貝爾獎的官方推特發起的投票中,有93%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表示從未讀過他的作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出生時間:1948年,出生地點:坦尚尼亞東部的桑給巴爾。

他的身份轉變是從1963年,桑給巴爾脫離了英國殖民統治開始的。隨後,發生的革命使阿拉伯裔公民遭到大屠殺,作為該族裔的一份子,18歲就被迫離開祖國,以難民身份前往英國。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從此,“難民”成了某種符號,當然更流淌於他的字裡行間,這些艱苦的經歷帶給他無盡的財富,讓他有不同的洞見。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國,他和石黑一雄相似,屬於典型的移民作家,用英語寫作,關注後殖民時代的議題。

可能有人會覺得關注“難民”議題的,要麼就是公知,要麼就是跟西方所謂的人權道德政治正確相重合。但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其實我們都在這個環境當中,也都有著同樣的觀察力。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只是,文化身份的不同,不能讓我們有著同樣的感受。在另一層追索中,我們都是在尋找生命,更是在尋找活著的意義。

2、古爾納寫了哪些作品?

39歲那年,古爾納開始創作。截至目前,已經寫有十部長篇小說和若干短篇小說。

儘管斯瓦希里語是他的母語,但英語是他的主要寫作語言,貫穿他所有作品的重要主題仍舊是“難民”的議題。

這些都很好理解,畢竟是與他的成長環境有關。

在他的寫作中,古爾納竭力避免對前殖民時期的非洲進行原始而純淨的懷舊。因此,本著真實的筆觸,他的作品讓人有新的思考。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比如他的第一部小說《離別的記憶》,他的突破之作是曾入圍布克獎的《天堂》。這部小說是對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筆下一個青少年冒險故事的改寫。他把原作的圓滿結局改成了悲劇,又有著高於原著的思想,徹底挫敗了讀者的期待,整體敘述邏輯緊湊,故事性極強。

去年,古爾納最新出版的小說《After lives》是對先前作品《天堂》的延續。他繼續聚焦於20世紀初開始的非洲東部的那段歷史,讓人看見個體在宏偉的歷史敘述中是多麼無能為力。

誠然,《天堂》入圍布克獎,也讓我們想到一個“規律”:一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得了(或者入圍了)其他重大的國際文學獎項以後,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我個人很喜歡《海邊》(By the Sea,2001),在故事中,古爾納試圖透過沉默,將其身上肩負或者想象的故鄉的痕跡抹去,留下太多空間。

3、古爾納為什麼能夠獲得諾獎?

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力量?這恐怕是我們都想要探尋的。

有人說,古爾納得獎是一個冷門。

我覺得,不見得。他過去的作品早就能窺見主題與人生的旋律。古爾納獲獎,一方面是因為他長久對難民題材的關注,而另一方面他也代表了許許多多類似的作家的成就。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長期以來,在非洲大陸上,一代代非洲作家都在做著默默無聞地寫著。他個人的文學成就,其實也體現出整體的作家風向。

他的創作嘗試重新定義非洲,重新理解非洲各國人民因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所產生的政治束縛。

這在難民問題早已波及全球的當下,具備十足的現實意義。

可見,古爾納獲獎,是一個瞭解非洲文學的契機。如今,非洲並非文學荒漠,那裡也藏著不少的寶藏與珍珠。像他一樣的作家還有許多,比如肯亞的國寶級作家恩古吉·提安哥,還有來自盧安達的法國女作家斯科拉斯蒂克·穆卡松加。

古爾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豐富的人生經歷,讓筆下的人物更加真實

單純從文學性來說,諾獎的影響力有目共睹。然而文學不是一家之“說”。當我們看見那麼多璀璨的作品閃耀於世時,更感恩作品背後每一位付出汗水,辛勤耕耘著的作家。

雖然許多作家一生沒得過諾獎,但不影響他們在我們心目中的偉大,比如卡夫卡、托爾斯泰、魯迅等等,我們致敬好作品,更致敬這些甘於坐冷板凳的作家。

願更多幹淨利落、真實誠懇的文字浮現在我們眼前,也讓人活得更有生命力。

(注:圖片來自網路,謝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