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武定彝繡

武定彝繡演繹著布匹上的經典與圖騰,它以概括、變形、誇張 ,挑花、扣花、十字繡、平繡和點、線、面交融的手法,以栩栩如生的精美畫面吸引和征服國內外眾多的閃光燈和眼球。其蘊含的文化、商業價值與市場潛力,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在現代服飾、家居用品、小件裝飾上體現出動感與靜態、現代與古典的融合之美。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多姿多彩的武定彝族服飾

一片絲羅輕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勞。

花隨玉指添春色,

鳥逐金針長羽毛。

唐代詩人羅隱以刺繡為題的詩作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刺繡頑強的生命力是分不開的。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武定彝族繡帽

1300年過去了,穿越時空,我們在這花樣般的羅婺大地,在群山環繞彝家山寨裡又找到了詩中的意境:春色滿園的彝家深閨繡樓裡,一套套美輪美奐的繡服格外搶眼,牆上掛著馬櫻花盛開的圖案。繡架前,坐著一個頭戴公雞帽,芙蓉為面,秋水為眸,冰肌玉骨,美麗絕倫的少女,纖纖玉指拈花針,在繡繃上一針一線地繡著,針線無聲地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繡架上擺放著針線盒,五彩的錦絲線下,隱約可見一幅未完工的鴛鴦戲水圖,鴛鴦並頸,相依相偎,纏綿至極。雖末完工,卻可見少女巧奪天工的繡技,那對恩愛鴛鴦已是活靈活現,好似從白絹上飛出一般。蔥白般的指尖下,鴛鴦的羽毛隨著少女的金針上下穿梭慢慢長出,春色撥動著她的夢幻,在那有著萬千遐思的臉上,綻開比馬櫻花還要嬌豔的笑容……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普玉珍

在武定成千上萬的繡娘中,民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普玉珍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在2013年11月10日,在深圳“編織夢想·繡美彝山”展覽中,來自武定縣貓街鎮的彝族婦女普玉珍就成了明星,她的刺繡作品備受歡迎。在她的老繡片“唐卡”前,參觀者紛紛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出價50多萬元購買。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普玉珍作品:龍鳳呈祥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美輪美奐的武定彝族繡片

武定的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繡能手,她們五六歲的時候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刺繡針法、配色、畫花樣等技藝,到了十幾歲就要自己縫製和刺繡衣服鞋子。普玉珍的爺爺是當地很受人尊敬的畢摩(祭司,也是彝族傳統文化的儲存者和傳承者),奶奶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普玉珍在四五歲的時候,爺爺就一筆筆教她作畫,奶奶和母親手把手教她刺繡,對她寄予很高的希望,給她規定了每天的刺繡時間和刺繡任務。如一雙鞋子,必須在幾天內繡好,她在上學讀書、打豬草之餘,就得拿起繡花針。長輩們不僅教她如何翻針、順針,怎樣墊繡、引繡,還給她講其中的道理,如茶花工藝中的單紗、雙紗和三紗的運用,就要讓她懂得怎樣才能繡得疏密適度,錯落有致,精巧耐看。奶奶和母親還讓她細細觀察樹林中的花朵和枝頭的小鳥,觀察彝山的各種動物植物。繡花針折斷了一根又一根,手指被一次又一次扎破出血,普玉珍經過長期的刻苦磨鍊,打下了全面紮實的刺繡功底,熟練掌握了各種刺繡技法。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普玉珍作品:鳳穿牡丹

普玉珍很小的時候,除了掌握傳統紋樣圖案的刺繡,就已經開始學習藝術創作。她8歲時繡了一幅《老鼠娶新娘》,兩個小老鼠抬著轎子,一步一顛行走,以生動活潑的畫面、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獲得了遠近刺繡高手的好評。12歲那年,她繡的一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圖,已經達到較高水準,被一位德國收藏者以4萬元人民幣購買。在那時,這筆錢是天文數字,全家人一年辛苦,也掙不了這麼多。

普玉珍現在還珍藏著一件14歲時繡的裹背,上方繡有三個石榴、一隻蝙蝠、五朵蓮花,分別寓意多子多福、辟邪消災、行善積德;下方繡一對翅膀,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夠走得遠飛得高,奉獻社會,有所作為;六組變形的“8”字,寄託著全家人發家致富的夢想。這條裹背的繡線,是普玉珍親手用蠶繭拉成的絲線,以杉羅樹根、黃連、香面調製出的顏料染色;十二個銀飾,是她爺爺親手打製的。這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品的刺繡,寄託了普玉珍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後來也背大了她的一雙兒女。

普玉珍隨著年齡漸大,見識增加,加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她的刺繡作品視野更加開闊,題材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手法更加深沉自然。她開始嘗試用彝族刺繡的手法,表現中華的傳統文化,她用數年時間完成的《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清明上河圖》等刺繡作品,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獲得廣泛好評和讚許。2010年6月,普玉珍被命名為雲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8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為了使彝族傳統刺繡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普玉珍先是向兒媳、女兒傳授刺繡技藝,後來開始向更多的彝族婦女傳授技藝。

2005年,普玉珍開門授徒。貓街鎮在文化站專門騰出一間屋子,作為她的工作室,也是她帶徒弟的教室。鎮黨委、鎮政府還支援她辦起了“小花貓彝繡工藝品廠”,請她做農民技術學校的副校長。周邊幾個縣的許多彝家婦女都來向她學習刺繡,她們既是普玉珍的學生,也是她的合作伙伴—普玉珍將作品樣圖描繪繡好之後,把繡布和絲線分發到各家,讓她們在放牧牛羊、農業生產和家務活計的空餘時間進行刺繡,然後把繡好的作品交給普玉珍,每月即可獲得一兩千元的報酬。2018年,普玉珍獲得了“雲南省刺繡大師證”。隨著名氣的增大,全國各地彝繡培訓機構都紛紛邀請她去講學。僅2018年至今就舉辦培訓班40餘場次,培訓繡娘達27000人。她要把祖傳下來的幾十個種類、上千種繡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姐妹們,希望她們也能夠像自己一樣,透過繼承彝族刺繡的古老手藝,自食其力,使彝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了使武定彝繡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2018年,普玉珍成立了武定縣雄冠刺繡協會,發展會員1380多人。

【文化】武定彝繡:一片絲羅輕似水,鳥逐金針長羽毛,這才叫文化!

武定彝族少女繡裝

小小繡花針,托起大產業。近年來,楚雄州委、州政府堅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視以彝繡產業為重點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著力加快民族文化強州建設。尤其是抓住滬滇文化幫扶協作這一重大機遇,與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國際集團等知名文化企業合作,啟動實施電視形象片《彝鄉之戀》、民族文化演藝精品《雲繡彝裳》、楚雄彝繡產業化國際化等專案成,讓深藏於幹裡彝山之中的民族文化瑰寶煥發出耀眼的時代風采,讓民族服裝服飾插上“創新、時尚”的翅膀飛向全國、飛向世界,實現彝鄉10萬繡娘脫貧致富的美麗夢想。

隨著武定彝族繡娘隊伍的進一步壯大,彝繡這一鑲嵌在布匹上的圖騰文化也將會在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圖文:賀明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