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州評彈遇上《明月幾時有》,別有一番意境之美!

春節期間,聆聽經典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全系列

經濟之聲、 央廣網全面呈現

敬請收聽、點播

職業是人類生存本能與精神需求的演化。歲月悠悠,一些古老的職業,流傳至今,它們承載著勞動的智慧與精神,烙印著人文的光輝與印記。然而,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這些職業或者變異了,或者慢慢消逝,留給我們的是無奈,是惋惜,還有深深的思考。

說唱這一行,專門講故事,評書、評彈,同宗同源。隨著時代變遷、文化娛樂多元化,從事說唱這一行的,越來越少了。沒有劇團再招評書演員,傳統意義上的“評彈”也正在逐漸消逝。會不會有一天,沒有人再說評書、沒有人再會唱傳統意義上的評彈?

蘇州評彈學校吳靜老師正在上課

江蘇蘇州,有一所評彈學校,這是中國唯一的單一曲藝種類的學校。吳靜老師正在教學生蘇州話,做評彈演員,這是第一關。

評彈藝術家金麗生、吳靜演出《賽金花》

72歲的評彈藝術家金麗生,對這所國家投資、專門培養評彈人才的學校,又喜又憂。

記者:評彈學校的畢業生,每年有多少人從事評彈呢?

金麗生:每一屆畢業生五六十人,真正進入團的最多十個,而且這些人今後還有一部分人要轉業。

記者:專業評彈團是不是在萎縮?

金麗生:少了,最多的時候39個評彈團,現在大概10多個團,我對評彈今後的前景不是很樂觀。

評彈,屬於說唱門類,最初的形式是評話,只說不唱,後來加上了蘇州的流行小曲兒,就成了評彈,又說又彈又唱。而北方的評書,和評彈同宗同源,一直保留了“評話”口說的特色。

“上回書說到,金宋兩國在愛華山前展開一場殊死戰鬥。大金國四郎主金兀朮帶領四十萬人馬,兵至愛華山,在山內紮好營盤……”

這段書,劉蘭芳最喜歡,張口就來,但很少說了。評書的影響已大不如前,沒有劇團再招專業演員,劉蘭芳說,若不扶持,這一行慢慢就沒有了。

劉蘭芳接受記者採訪

劉蘭芳:我徒弟很少,我收的都是些老人,都有職業,再收來的徒弟,再找職業就不好辦了,沒有曲藝團了,上哪兒去啊。

評書和評彈一樣,都起源於說故事。狹長的街道上,觀眾坐滿街頭巷尾,這是說唱藝人最早的從業環境。

上世紀二十年代,茶樓林立,說書人從街頭走進茶樓,漸漸還有了專業書館。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了收音機,評書廣為傳播、大師輩出。連闊如,擅長學馬叫,得名“跑馬連”;王傑魁擅用不同方言,街上大喇叭一出他的《七俠五義》,好多人不動了,車鈴鐺也不響了,人稱他“淨街王”。

五十年代,袁闊成大膽創新,撤掉面桌、醒木,全身動起來,成為新中國說新書的第一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藉助廣播電臺,評書風靡一時。劉蘭芳、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這些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岳飛傳》、《白眉大俠》、《三國演義》、《楊家將》,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劉蘭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75週年慶典上演出

2015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廳,久未露面的劉蘭芳登臺,只說了新編的段子。儘管年齡大了,為了北方評書還能活著,劉蘭芳每年堅持說書100多場。老伴兒王印權一路跟著,心疼。

王印權:我說劉蘭芳你都71了,她說我還有20年呢才能退休,有些任務還得完成。

如今的光裕社

蘇州珍珠弄5號,蘇州評彈團,這裡也是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業組織光裕社。200多年前,王周士建立光裕社,就是希望評彈事業能“光前裕後”。

當代評彈大師盛小云演出資料圖

盛小云,46歲,當代評彈大師,說起傳承,心裡是另一番滋味兒。她說,很懷念過去“跑碼頭”那種競爭環境,雖然苦,但那是必須的過程。

盛小云:方圓步行半個小時,有四五家書場,我也開書,你也開書,那我就跟你對壘,就看誰拼得過誰。那時候還有這樣一個競爭環境,但是,現在沒有,現在都是政府包下來,不賣票了。

2006年,蘇州評彈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鄉鎮有了公益書場,演員一場演出固定收入400元。書場有了,學校有了,就是沒有了競爭。

記者:對職業的代代相傳,您覺得會有危機嗎?

盛小云:當然有危機感,因為演員沒有競爭的話肯定出不來。

金麗生,做了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委,他說,獎評了不少,但高興不起來。

金麗生:表面上搞評彈藝術節,演了三十幾場,搞得轟轟烈烈的樣子,表面很繁榮,其實,評彈演員的水平,真正好的是很少很少的,跟老一輩無法比的。

金麗生說:這個行當,需要信仰、信念。老一輩藝術家,要揚名立身,養家餬口,更重要的,是全身心熱愛,當成一輩子的事業,下苦功,那種精神,現在沒有了。

金麗生:到底有沒有把傳承民族文化作為自己畢生奮鬥的方向,你有沒有信仰,有沒有自己的理想?這是關鍵。

金麗生感慨,評彈學校的畢業生大部分被招到非曲藝單位唱評彈,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演員了。評彈的職業選擇多元化了,從說唱這一行的現狀來看,唱評彈的人不算少,但真正的藝術家後繼乏人,傳統意義上的“評彈”正在逐漸消逝。

評書,似乎連表面的繁榮都看不到。這是80多歲的單田芳,緊跟潮流,說書說起了流行歌曲,甚至和流行歌手同臺表演。大師們不顧高齡,在努力創新,這情景不禁讓人心酸。而86歲的袁闊成,甚至想用周杰倫的方式演繹《水滸傳》,還沒有嘗試,就在2015年去世。幾個月後,92歲的劉立福先生也走了。

劉蘭芳:現在沒幾個了,單田芳,田連元,連麗如,就這些個,你再找還有誰啊?沒有幾個。

十多年沒有收徒弟了,今年的正月十三,劉蘭芳將再次收徒,她心裡是存著希望的。

採訪田連元先生的時候,興之所至,老先生在家裡即興為聽眾們表演了《水滸傳》中的一段。儘管年事已高,但先生的精神依然矍鑠,招式依然有力!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田連元 在家表演 評書片段”,“vid”:“l0181ecz631”,“img”:“http://puui。qpic。cn/vpic/0/l0181ecz631。png/0”,“desc”:“”})

總策劃:閻曉明

編審:蔡萬麟、韓志峰

記者:陳蕾、景明

播講:蘇揚

製作:王敏

圖文編輯:王京源、姚美先

攝影攝像:王京源、陳蕾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在此一併向作者致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