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四布”的成都

“花開四布”的成都

白石老人筆下的芙蓉

蔣藍說芙蓉——

編者按

2021年10月23日上午,應成都市植物園的邀請,蔣藍將去往成都市植物園芙蓉 名人堂,做一期關於成都市花——芙蓉花的講座,豹子頭選取了部分蔣藍關於芙蓉花講座的內容,推送給各位小夥伴,如果想了解關於芙蓉花的全部內容,敬請光臨芙蓉 名人堂講座現場。詳細內容請瀏覽成都市植物園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連結放在本文最後。

“花開四布”的成都

成都是中國十大古都之一。這座古老的城市文明由4500餘年前的寶墩文化開啟後,書寫了2300餘年城名未改、城址未遷的城市發展傳奇,所形成的天府文化,根植於中華文化,繁茂於巴蜀文明。而伴隨這個城市從遠古走來,跨越千年時光的還有那個享譽世界的美稱——蓉城!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源自於一朵美麗的花——芙蓉花。成都是芙蓉花的原產地之一,但對成都而言,“芙蓉”不是一朵花那麼簡單。

芙蓉既指水芙蓉也指木芙蓉。在春秋時代,古籍比如《楚辭》提到的芙蓉就是水芙蓉,指的是荷花。魏晉時期的詩人文士曹植、潘岳、鮑照均作過《芙蓉賦》直至唐代,荷花還常被叫作芙蓉。如詩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中的芙蓉,即指荷花。錦葵科的木芙蓉則晚出,因其紅豔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對兩者還是有嚴格區別的,曰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今天所說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

“花開四布”的成都

《爾雅》當中,把芙蓉解釋為“芙蓉之含敷蒲也”,所謂敷,就是蔓延展開的意思。古人以為“輔棻豐富”,“芙之言敷也”,“蓉之言動容”,因而命名為“芙蓉”。其實,應該就是“花開四布”之意。(見譚宏姣博士論文《古漢語植物命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版,第128頁)

進一步分析,詞義還有些微妙。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木芙蓉的解釋是:“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所以,芙蓉亦稱“夫蓉”。在我看來,詞源裡有附託之花的意思。李時珍進一步說,芙蓉就是“敷布容豔之意”,難怪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把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芙蓉,這是首次把芙蓉花與美女予以聯絡的記載。

木芙蓉的生命力強,花朵碩大,葉大防塵,加上根系發達,對於固土保水作用極大;加上“芙”字音通“福”,芙蓉深植民間,深得民眾喜愛。

“花開四布”的成都

在秦惠王時代,委派張儀、司馬錯主持在成都築城牆。當時遇到的最大麻煩是選址問題,因為初來乍到,北方人對成都地質、水系與土質狀況不熟悉,城牆壘起就倒塌了,總是屢築不成。晉代幹寶《搜神記》卷十三提到“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使張儀築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於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築之。’便就。故名‘龜化城’”。後來又衍生出神龜指引的路線好像一朵芙蓉花的說法,因此就有了“龜畫芙蓉城”的傳說。

一種植物名稱越是繁多,就說明這一植物根植民間的繁茂性。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蓮、地芙蓉、華木,屬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花或者白色或粉色、赤色,另有黃芙蓉,又名黃模,黃色花瓣,呈鍾狀,花芯暗紫色,花大重瓣,酷似牡丹,為稀有品種。作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木芙蓉近緣種有10多個,品種有20多個。成都市植物園自主培育出了10多個新品種,透過持續收集國內外木芙蓉種、近緣種、品種,擬成為全世界木芙蓉資源收集最多的種子基因庫。目前有很多重瓣、混色的芙蓉花,都是培育的新品種。

“花開四布”的成都

但是,人工種植的木芙蓉可能不是起源於成都。

唐朝蘇頌著《本草圖經》明確記載“木芙蓉出自鼎州,九月採葉,治瘡腫,蓋即此物也”;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繼承了《本草圖經》之說,他到湖南常德實地考察,確認鼎州出產之木芙蓉為正宗“道地藥材”,記入《本草綱目·木芙蓉》篇,說其皮可為索,花葉可入藥,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

在野生木芙蓉之外,早在唐朝中國就有很多地方栽種木芙蓉了。唐代詩人張立在《詠蜀都城上芙蓉花》裡提到“四十里城花發時,錦囊高下照坤維。”表明在唐代成都芙蓉花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據趙抃的《成都古今記》載:“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香粉作御墨,曰龍香劑。”這表明那時芙蓉在宮苑及庭院中栽培廣泛,可見一斑。

“花開四布”的成都

成都平原氣候溫和而潮溼,植物生長茂盛。唐朝詩人薛濤久居成都西郊浣花溪,因浣花溪一帶多數人從業造紙,耳濡目染之下,她對造紙有了較深印象。據《東坡志林》載:“浣花(溪)溪水清滑異常,以漚麻楮作原料,潔白可愛。故造紙者多沿溪而作。”說明成都浣花溪在唐朝時,不但是著名的絲綢產區,也是生產蜀紙的集中地。薛濤常寫詩、用紙墨,且惜其紙幅較大,書寫所作小詩多有不便,起初由外購大紙、改制小幅紙,並在形制、設色、圖畫和質量上都下了一番心思,例如箋紙尺寸要適合寫詩,或許也用過“漚麻楮作箋”之法,後改用木芙蓉,成效頗佳。她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人稱“薛濤箋”。木芙蓉皮部纖維細長,木素含量低,適合製造書畫紙。枝條採回後,立即進行剝皮、脫膠。將剝下的鮮木芙蓉皮,去其外邊的粗皮,束成小捆,放入水中浸泡,直至纖維變軟、容易分開時為止。一般約需時七八天,然後取出,洗淨,備用。浸泡時應儘量少沾汙泥,必要時可搭架,束捆不宜過緊,以防浸泡不透。這種造紙染色,從處理植物原料開始,蒸煮、洗漿、 漂白、打漿、調製色、撈紙、晾乾、裁紙等工藝,較為繁複。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指出:“四川‘薛濤箋’以芙蓉皮(即木芙蓉)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花開四布”的成都

而最早使用“木芙蓉”一詞的,應是宋祁(998—1061年)的《木芙蓉》一詩。宋祁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數載,加之他性“喜遊宴”,在任期間把成都遊宴活動推向高潮。他對木芙蓉自然具有更深的體認:

寒圃蕭蕭雨氣收,斂房障葉似凝愁。

情知邊地霜風惡,不肯將花剩佔秋。

“花開四布”的成都

本期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豹子頭薦書——

“花開四布”的成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