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廊坊】呂炳為:22載深耕葫蘆文化

葫蘆與福祿諧音,象徵著幸福與美好,一直深受民間手工藝人的喜愛。清朝初年,民間的葫蘆工藝傳到宮內,供皇室賞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宮廷技藝開始在廊坊大城縣臧屯鄉九間房村紮根,並代代相傳。

【守藝廊坊】呂炳為:22載深耕葫蘆文化

呂炳為展示別具一格的葫蘆。

歷史悠久 傳承百年

深秋時節,正是收穫的季節。來到九間房村,遠遠望去,一架架葫蘆密密地遮蓋了村民的院落。葫蘆架上,一個個胖嘟嘟的葫蘆懸垂著,迎風飄搖。

九間房村的葫蘆種植有百餘年的歷史,它源於清同治年間,由呂姓祖輩呂騰雲從一清宮太監手中得到工藝葫蘆的種植技術,在種植過程中研發出許多新的造型,傳給了自家後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城工藝葫蘆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呂炳為在父輩那裡學到技術,並開始試著種植。目前,九間房村葫蘆種植面積1200畝,從事該項技藝的有83戶。

10月21日,記者探訪了這個被譽為“河北工藝葫蘆之鄉”的九間房村。

苦下功夫 堅守22載

呂炳為今年49歲,27歲開始學習、研究製作工藝葫蘆,從事工藝葫蘆製作已有22年。

呂炳為種的葫蘆品種繁多、形態各異,有大肚如彌勒佛的葫蘆,有俏皮的亞腰葫蘆,還有異形葫蘆,金黃別緻,情韻獨特。田地間、院子裡、房頂上,數千個葫蘆正慵懶地曬著太陽。

呂炳為介紹,工藝葫蘆主要分為種植、加工兩個環節。為了在葫蘆品相、花樣上別具一格,呂炳為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融入對葫蘆造型的獨特構思,在種植過程中透過打結、布控、繩勒等手法,打造出花樣造型。

“在葫蘆開始生長的時候,就要控制它們的形狀。”他邊說邊整理著自己收穫的“寶葫蘆”。葫蘆的生長週期一般是90天,在拋光去皮後,需要在太陽下晾曬至少兩週。然而,要弄清楚什麼時候開始控制葫蘆的形狀並不容易,“全憑我的觀察以及當時不同的自然環境去把握。”

創新培育 深受好評

為了讓葫蘆按自己的想法來生長,呂炳為幾乎每天住在葫蘆地,及時調整繩子。然而,只靠繩子並不能創造奇蹟。

“做葫蘆就像賭博一樣,我永遠不知道最後是不是能得到我想要的形狀,有一點沒做好,就會前功盡棄。平時我在正午到下午三點慢慢地捏葫蘆,這個時間的溫度和陽光使得葫蘆比較軟,更容易做造型。有時一個小時也捏不完一個,一不小心就會捏壞。”呂炳為說。

如今,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奮力打拼,呂炳為培育出了40多個葫蘆新品種,研究出上百個花樣,如:懷抱子、福祿相連、五子登科、大小天鵝等多種造型。呂炳為種植、加工的工藝葫蘆銷往瀋陽、唐山、福建、廈門等地。

每年到了葫蘆收穫的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葫蘆收藏愛好者雲集九間房村,挑選喜歡的葫蘆造型。小葫蘆、大市場,工藝葫蘆的種植不僅讓傳統技藝發揚光大,還帶動了九間房村的經濟發展,使村民的錢袋子更鼓了。

(來源:廊坊都市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