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聲很差的詩人,被貶途中寫下一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

說到初唐詩人宋之問,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那首五言絕句《渡漢江》,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千百年來說出了多少天涯遊子的心聲。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他的另一首名作,同樣表達的是思鄉之情,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入選《唐詩三百首》。

《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唐朝名聲很差的詩人,被貶途中寫下一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

宋之問的詩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春風得意時所寫的宮廷應制詩,例如《苑中遇雪應制》、《龍門應制》等等。

一類是遭遇挫折後的肺腑之作,我們之前提到的《渡漢江》還有這首《題大庾嶺北驛》,都是其中的代表。

前者多為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作,語言華麗,內容空泛,並無多少真情實感。

所以若論藝術感染力,影響力,自然是比不上後者,所謂“賦到滄桑句便工”大概便是如此吧。

《題大庾嶺北驛》寫於公元705年,那一年武則天病重,被迫退位,寵臣張易之等人被誅,而依附於張氏兄弟的宋之問自然也受到了牽連,被貶為瀧州(位於廣東)參軍。

原本仕途得意,高高在上,一朝淪為罪人,貶謫他鄉,詩人心中的愁苦不言而喻。

當他行至大庾嶺北驛時,想到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一時感慨萬千,便寫下了這首詩。

唐朝名聲很差的詩人,被貶途中寫下一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

詩歌首聯以“南飛雁”發端,營造了一種很淒涼的氛圍。

初冬十月有“小陽春”之稱,所以詩人這裡的“陽月”就是農曆十月。

而“此”便是指題中的大庾嶺,位於江西和廣東的交界處,是傳說中回雁之地。

我們都知道秋冬之際,大雁南飛,但據說飛至大庾嶺一帶便不再向南,這也側面反映了嶺南環境之惡劣。

而接著的頷聯,詩人由大雁聯想到了自身的遭遇。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即使心中百般不願,但依然要繼續南行,不知何時才能再歸來。

詩人還未到達目的地,卻已經想著歸程,可見他對嶺南的畏懼有多深了,也難怪後來他會冒險逃回洛陽。

大雁南飛,至此而停,但是詩人卻不得不繼續向南;而且等到春暖花開之際,大雁還能北歸,但是他前途未卜,歸程未定。

雙重對比,將他的無奈、哀怨、愁苦之情,無限放大了。

唐朝名聲很差的詩人,被貶途中寫下一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

接下來的頸聯是環境描寫。

黃昏時分,潮水剛剛退去,江面上一片寧靜;遠處的山林瘴氣環繞,迷迷濛濛。

“潮落”、“江靜”這樣的意象若是出現在王維的詩中,大概會讓人覺得寧靜而美好,但是此時的宋之問被貶異鄉,前路坎坷,心緒難寧,這樣的安靜反而增添了他內心的荒涼惆悵。

而後一句昏暗迷濛的環境也正是他當時的心情寫照。

這兩句看似寫景,實則將他的情感渲染得更加突出鮮明。

最後的尾聯“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暗用典故,宕開一筆,以想象之景收束全詩,創造了一種悠然不盡的藝術效果。

他想象著明日登上大庾嶺最高處,應該會見到嶺上的梅花吧,

大庾嶺位於南方,氣候溫暖,梅花也開得早,所以又有“梅嶺”之稱。

而南朝詩人陸凱有詩云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

,詩人這裡暗用這一典故,婉轉而深刻地表達了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引人共鳴。

唐朝名聲很差的詩人,被貶途中寫下一首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

雖然宋之問此人名聲極差,媚附寵臣,出賣朋友,謀害外甥,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詩歌確實寫得不錯。

就這首《題大庾嶺北驛》來說,全詩無一“愁”字,卻句句寫愁,情景交融,動人心絃。

清朝蘅塘退士,也就是《唐詩三百首》的編輯者評價這首詩

“一氣旋折,神味無窮”

,我深以為然。

不知你們認為宋之問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