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雷發對舜文化的傳承

文/鄭國茂

舜帝是儒家所推崇的聖人,深入研究舜文化就可以發現,舜文化與儒、道、釋文化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舜的生平行跡,連結著中原與湘楚,是北方中原文化與南方湖湘文化的紐帶。可以說,舜文化實為儒、釋、道三家文化之共源。

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的作品中屢稱堯舜。屈原之後,湖湘文化代代相傳,不絕如縷。五代到宋,嶽麓書院崛起,湖湘之學漸盛,周敦頤、胡宏等導路於前,朱熹、張栻等繼踵於後,湖湘理學遂名動天下。周敦頤之學是典型的儒道互滲,而生在舜帝藏精之所的九嶷山下的樂雷發,對周敦頤、張載、朱熹、張栻湖湘理學代表人物非常敬慕,因此,承襲著以舜文化為源頭的湖湘文化。

樂雷發對舜文化的傳承

歸納起來,樂雷發對舜文化的傳承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1、姚勉讓第於師,是樂雷發致力傳播舜文化之果。

郭店竹簡的《唐虞之道》篇有這樣一段記述:“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放,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無隱德,孝,人之冕也,禪,義之至也。”

舜帝是“禮讓”之集大成者。樂雷發的學生姚勉的讓第於師,跟李郃讓第於劉蕡一樣,都是舜帝禪讓精神的集中體現。樂雷發與李郃,是文化淵源相同的地域教育培養出來的,所以有共同的思維方法和辦事風格。

2、樂雷發的詩中浸透了舜文化的民本思想理念。

《尚書·五子之歌》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家語·五儀解》說:“夫君者舟也,莊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所以覆舟。”孔子把百姓與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諸子百家中的孟子、荀子、管子等等,都很有“民本“意識。漢代巨儒董仲舒提出“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繼有賈誼的“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民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憂民、親民、愛民。

樂雷發對舜文化的傳承

樂雷發雖然在官場中待的時間很短,其民本思想卻堅不可摧,這體現在他的詩中,集中地表現在四個方面:

(1)遊說官場,贈詩勵志,期待建功立業。

如《送李煥雲起恭城主簿》:“寒暄未定宜加愛,事業無窮要自強。千古忠魂如可問,試吟雛井漱詩腸。”,寄言即將赴任為恭城主簿的同鄉李煥雲勤政自強,愛民憂國,建樹忠業。

(2)坐館解惑,胸揣國事,企望為國分憂。

如《時事》詩云:“時事如頹屋,誰堪任棟樑。國貧僧牒賤,邊病檄書忙。有分憂宗社,無才出舉場。未應王謝輩,揮淚送斜陽。”宋王朝國逢亂局,朝綱不振,國之大廈,搖搖欲墜,戰事不斷,人才匱乏。依靠坐館來維持生計的樂雷發卻把為國分憂揣在心中,憂慮棟樑之才難尋,儘管一介窮儒,無人賞識,但是胸存國計民生,為不能報國而忍泣。

(3)情推民生,鞭撻苛政,用詩歌為民請命。

如《逃戶》:“租帖名猶在,何人納稅錢?燒侵無主墓,地佔沒官田。邊國干戈滿,蠻州瘴癘偏。不知攜老稚,何處就豐年。”蒙古帝國舉兵南下,南宋王朝賈似道當權,成立官田所,括民田為公田,租稅繁重,農民因而紛紛逃亡,國家經濟凋敝。樂雷發同情人民、憂慮國家、抨擊苛政,以詩為民請命。

樂雷發對舜文化的傳承

(4)辭官歸隱,心繫國祚,情託山水平民。

如《許介之館僕於東溪臨發贈別》:“洗耳泉頭漱晚涼,西風衣袂水花香。酒邊豪氣橫荊楚,燈下清談雜晉唐。天地每窮真俊傑,山林偏有好文章。試拈茹草同君舞,後夜聞雞月滿床”。詩中,樂雷發慨嘆朝中傑才俊彥缺乏,俊傑之士退隱山中,寄情山水,呼喚改善政治環境和用人制度,讓俊傑之士走上政治舞臺以造福萬民。

舜帝畢生“勤民事,苦憂人,只為蒼生不為身”,身體力行建立起道德文化中,無處不顯示出強烈的民本意識。樂雷發的民本思想,是舜帝民本思想的延續與傳承。

原創作者簡介:鄭國茂(舜文化專家),舜福文化研究院院長、中華傳統文化傑出傳承人、《舜德載福》總編兼主編、瑞典皇家藝術學院外籍院士、中華道德文化源流研究學者、世界舜文化研究聯合會執行會長、湖南省企業文化促進會舜福文化專委會會長、全國首個舜文化研究會——九嶷山舜文化研究會創始人之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