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中國是一個早熟的社會

,突出的表現是

秦代

就成了大一統國家,這個大一統不僅僅是現實層面,還包括了思想層面,就是全社會

只有一種主流思想

思想不是說禁就禁,又不是禁菸,貼個標語就可以,這才有了秦始皇的

“焚書坑儒”

的舉動。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秦始皇形象

由於這閹割的是華夏“諸子百家”時期那種蓬勃向上,獨立思考的發展方向,因此“焚書”就與

反智主義

一直聯絡在了一起。

但就事論事說,好多焚書、禁書的事,還是

讀書人發起的

中國最早的文學審查:孔子刪《詩經》

眾所周知,《詩經》是先秦的詩歌總集,是孔子編定的。傳說,孔子就對原有的詩歌作出了刪訂。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

按太史公的說法,先秦流傳下來的詩歌,總數多達3千多篇,而孔子最後編定的卻只有305篇,

90%的詩歌都刪沒了

。聽起來似乎是先秦經史界的一大慘案。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自己也隱隱約約說過,他編的《詩經》,一大特點是

“思無邪”

,也就是說現存版《詩經》都是思想純正、具有教化意義的正統詩歌。

有的人據此考證出來,孔子刪去的詩歌,大多是一些

言辭過於露骨

放浪的詩篇

,比如當時鄭、衛一帶詩風以淫靡著稱,孔子就棄而不錄。

那些想看小黃文的同志,別一看見這個就腎上腺激素飆升。

古人都是有文化的,就算在詩歌裡抒發一點愛情理想,也都是規規矩矩的,

你以為咱們的老祖先都是島國愛情動作片編劇?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孔子形象

現在據出土的

《清華簡》

海昏侯墓屏風

等證實,確實有一些先秦詩歌,孔子版《詩經》沒有收錄、或者沒有收錄完全。

但是,也有學者說,這些都只是一些零星碎片,根本

不能作為孔子刪詩的憑證

,幾千年來學者們一直爭來爭去,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

不過畢竟這事不是空穴來風,或許孔子沒有刪去90%的詩歌,但多多少少棄用一些確實不太雅觀的詩,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來北宋就有了文字獄

文學審查的極致,便是

“文字獄”

。提到文字獄,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清朝,實際上這種先河,是

自北宋而開

蘇轍

出使遼國的時候,遼國皇帝帳前館伴王師儒抓緊機會

詢問蘇轍茯苓應該怎麼食用

,應當是看過他寫的《服茯苓賦》的緣故,王師儒的意思無非是看你寫得吃這玩意兒對身體好,我也想沒事吃點。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蘇轍雖然覺得自己有這麼多粉絲很開心,但回來就跟皇帝講,幸好這是我寫的一些養生的東西,如果涉及軍事機密,傳到遼國怎麼辦?

他向皇帝建議“禁書”。

這個建議不開還好,一旦開啟就

成了黨爭的攻擊手段

一群當官的讀書人,為了打擊政敵,衍生了不少“禁書”。什麼新黨、舊黨、洛黨、蜀黨,誰上臺了,不幹別的,先逮著對方的文集說事。

不管你寫的是好是壞,只要是你寫的就是禁書。

最著名的例子當屬

烏臺詩案

,此案主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頂級神咖蘇東坡。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蘇軾形象

蘇東坡因為對新法口出不滿,被政敵們揪住不放,從他的詩集裡找出許多黑材料,並從中解讀出罵皇帝、罵新法的意思。

從此之後蘇軾的詩集、詞集、文集各種集,都

被官方列為禁書

,享受了跟小黃文一樣的待遇。

宋朝的文化名人,栽在這上面的也為數不少。

王安石、司馬光、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秦觀、範祖禹、範縝

…特別是

司馬光家

,更是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傻叉事。

南宋奸相秦檜

當政時,由於怕人背地裡罵他,攛掇宋高宗對歷史書實行封禁政策,秦檜也是滿肚子墨水,特別能掐準文人的心理。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秦檜和宋高宗形象

所以,他一發動這個政策,馬上在文壇、史壇引發地震。

司馬光的曾孫司馬汲

,主動站出來說,當年我祖爺爺寫過一本《涑水紀聞》,這裡面可能涉及不少先朝的醜聞,

請朝廷下令把這本書查禁吧

秦檜自然樂得封禁,你自己說讓封的,這不怪我吧。

據史料記載,秦檜當權時總共發動過三次大禁燬政策,一度

對南宋史書造成毀滅性影響。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秦檜形象

文人有點小脾氣,氣不忿嘮叨幾句,甚至指桑罵槐罵罵人,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怕就怕有的人別有用心,強行把政治和文化掛鉤,讓書成了政治鬥爭的替罪羊。

《永樂大典》的浩劫:讀書人竊書不算偷?

然而,就算排除了別有用心的人的影響,書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有時也會因為其價值太高,而

引起世人競相追逐、搶奪,甚至破壞。

比如曠世奇書

《永樂大典》

被讀書人偷取的悲慘遭遇,就生動地印證了這個道理。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朱棣形象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在位期間,以舉國之力編撰的一套規模宏大的類書。

這套書意味著什麼呢?明朝把之前兩千多年出現的典籍,進行了統一的彙總、編纂、排列、輯錄。大典彙總了

8千餘種典籍資料

,全書共有

2萬卷

,單是索引目錄就達60卷,總字數達

3.7億

是世界上

時間最早

內容最全

體例最完整

的大百科全書,是中華文明精華的承載者。

由於這部書規模過於巨大,加之編纂初衷是服務皇帝,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只有一套正本,其餘絕無副冊。

後來到了嘉靖皇帝時代,為防意外,才重新抄了一套副冊。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但不知是何原因,《永樂大典》的正本到明末清初時已經全部散失,康熙時史官開啟明朝的資料秘閣,發現嘉靖抄本根本就不全。

此後清朝一直對《永樂大典》的副本看管極嚴,不許任何人帶出宮中。

到了19世紀中葉,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大典》慘遭洗劫

,本來多達1萬冊的一套書,經此洗劫,只剩4千多冊。有些看守的官員,甚至恬不知恥地以10兩一冊的價格,

把我們的國寶賣給外國人

看守書籍的官員,都是翰林院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對待書籍居然如此不顧廉恥、不要良心。

那些說讀書人竊書不算偷的,都該拉去點了天燈,以告慰祖宗在天之靈。

19世紀初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這

剩餘的4千冊大部分毀於戰火

,一小部分被侵略者搶走。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清末故宮影像

1901年英國使館歸

還中國三百三十餘冊

,但當時中國正值變亂,這點殘存的《大典》又被覬覦國寶的看守者

監守自盜

1912年民國成立後從前清接收文化遺產,《大典》

只剩六十四冊

後經多方蒐集,直到新中國成立,國家圖書館只儲存著一百六十一

冊副本

,而據統計,全世界現存《大典》殘本,

總數只有四百餘冊

可悲可嘆,這麼一部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的曠世奇書,就這樣絕大部分散失了。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有的時候,一件事物就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幾百年的浮浮沉沉,用

“書映國運”

形容可以說是十分貼切。

《四庫全書》毀掉了8億字的古書

說到《永樂大典》,必須得提

《四庫全書》

這套書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編纂的,又是一套空前絕後的大書。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乾隆形象

有別於《永樂大典》的類書體裁,《四庫全書》是叢書。

兩者什麼區別呢?

類書是按內容分類,也就是說明朝人編《大典》

,把古籍原有的體例打散,

編史的時候,就把某部書的歷史部分拆出來編進來。

而叢書,則是把古籍原書適當編輯一下,

全文納入到新的叢書中。

乾隆皇帝就是因為《永樂大典》不利於人們認識書籍的原貌,因此命令按叢書的體例編成了《四庫全書》。

這個辦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滿清統治者一直實行文字獄,對敏感問題十分忌諱。凡是罵北方遊牧民族的、堅持漢人正統的,都不能在正式刊行的書籍裡出現。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然而眾所周知,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元等時代胡人力量非常大,漢人對他們的批評不絕於史,光是南北朝涉及胡人的史書就有11部近千萬字。

什麼胡虜、妖氛、喪亂等等,隨便挑出來一個字眼,都能把玻璃心的滿族皇帝們氣得腦血栓發作。

怎麼辦?

在乾隆的授意下,《四庫全書》的總編紀大煙袋紀曉嵐,明確了一個總原則,只要不利於我大清,就一個字,

!實在改不了,就是另外一個字,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影視劇中的紀曉嵐形象

於是乎,《四庫全書》的編修過程,

成了中國古書的一場災難

,大量傳承到清朝的稀世古籍,要麼被改得驢頭不對馬嘴,要麼付之一炬,到地下和原作者相會了。

所以有人說,清朝編成了一套《四庫全書》,可是

也毀了與之相等的數萬卷古書。

縱觀歷史,書的命運真可謂浮沉不一,令人揪心。

現在社會穩定、文化昌明,加上書籍電子化後儲存傳播更加方便,按理說讀書學習應該不用擔心資料來源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

書多了,人們卻不願看了。

它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名聲在外,然而結局慘不忍睹

無論是買來從不看的

裝X黨

,還是隻看工具書的

資料黨

,又或是喪失了深度閱讀能力的

段子黨

,在他們眼中,書早已失去原有功能作用,而是

退化成裝點文化的飾品

從這個角度講,這其實是

另外一種形式的焚書

,毀滅了書籍的價值。

我們痛心於有形的焚書毀書的同時,也更應反思一下自己,

是不是無形焚書的一員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