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路上的一面鏡子——文字審美》

(連載三十八)

作者:秦建鴻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四章  獨立空間

四、無羈的旋律(下)

       也無風雨也無晴

引子:

我不屬於任何人,

我屬於全世界,

你們在進來之前已身在其中,

你們在離去之後仍身在其中。

——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上篇說到梓青與戲班難捨難分,墜入“遊園驚夢”邂逅花旦。

那花旦,名叫紅雲,與梓青一見如故。

那日,紅雲向梓青如泣如述戲臺上的亦幻亦真。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紅雲更是真幻難辨。

紅雲的困窘從新婚開始……

那個遙遠的年代,24歲的紅雲不能和自己相愛的人結婚,聽命他人安排,悲劇就此開啟。

婚後,無愛情的雙方陷入曠日持久的夫妻之戰,懷疑和被懷疑折磨雙方。

如同一場沒完沒了的戲,演得精疲力盡……

唯有戲臺才是紅雲美麗自由的人生,忘情舞臺,沉醉戲中,如痴如幻。

日常生活對於紅雲來說彷彿不太重要,現實似乎遙不可及。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來,紅雲遇到戲班新來的琴師老張頭。視演戲為生命的紅雲,分不清檯上和臺下。

忽兒,以為老張頭是戲中投懷的角色。忽兒,覺得老張頭是現實中能訴衷腸的知己。

與老張頭不過演戲而已,因此當他們的豔情暴露於眾,紅雲斷然選擇拉下這場戲的大幕。

以死了結,就像演慣了的悲情劇終。

紅雲是在凌晨時分撒手離開的,去得悄無聲息……

紅雲用死這個事實,為自己虛幻飄忽的一生找到了安放處,畫上句號。

梓青夢醒時分,紅雲已離開人世。梓青被死亡的景象驚呆了,淚水洶湧而至。

紅雲從此一別不歸,這是紅雲的結束嗎?

是也,非也。

紅雲停格戲臺上的美,依然綻放。紅雲留給梓青戲曲的夢,綿延舞臺……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16歲的少年和36歲的婦人,原本兩條平行線,在人生某個瞬間偶然相遇。

一個是青春迷茫,另個是情感困惑,相互碰撞卻編織一段纏綿的戲曲情,溢滿舞臺。

紅雲將自己痴迷的演藝生涯的經驗積累,毫無保留分享於梓青。

那份濃烈的藝術情懷,撞開了梓青彷徨萌動的心。

如果說梓青故事的線索,作者把握了青春的騷動和迷惘。

那麼紅雲的線索,作者剖析了一個時代的命運,悲劇將人生本該有的東西撕裂,產生靈魂淨化的審美效果。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十年過去了,梓青早已成為戲班的演員,且是戲班的頂樑柱。

現在梓青成了這一帶大名鼎鼎的旦角,在男人與女人角色間轉換,用青春之情,演繹古老戲曲的極致美。

梓青原本可以成為世人眼中的佼佼者,那年他拿到了北京某大學的入學通知書,然而卻像著了魔似的走上了另一條生命之路,發現自己。

出乎意料的結尾,足以顯示作者王彪駕馭小說的潛力。

從某種角度來看,遠離世俗越跑越遠,恰是靠近生命本體意義越來越近。

作者將梓青和紅雲的故事,疊加在傳統戲曲的帷幕下,綻放美的力量。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牡丹亭》唱了400年的“遊園驚夢”,今世還在演繹。文化的厚重增加了小說的容量,也更具閱讀趣味。

故事中漫溢神秘和智性,乃是作者握住小說審美的兩把鑰匙。

敘事對神秘的描述,及其智性的啟迪恰如雙連環——

那是一個不能忘卻的眷戀,更是一份釋然的情懷。

如同一首歌曲所唱:

我思考自己,

世界如此美妙。

彩虹深處,

穿越時空……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作者簡介

秦建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秦建鴻教授,

上海作協會員。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擔任《讀者導報》社記者編輯,負責閱讀評論版面的工作。

講課之餘從事美學及社會文化領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美學三部曲:

《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鏡子——-文字審美》、《自在生活——-與美同行》。

發表系列論文:

文化守恆及其審美。

歷經多年研究形成“文化守恆”基本理論框架:依據能量守恆的原理研究文化守恆現象;以量子力學的疊加態和糾纏態解釋文化守恆中兩種力的關係,以此闡述文化守恆的能量一一審美。

此理論價值在於研究社會文化的普遍規律,提升大眾精神核心。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獲得廣泛關注。

—《END》—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