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河流|拉斯科巖洞壁畫,3萬年前人類為什麼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力?

1940年秋的一天,四個住在法國西南部的十幾歲少年在家附近的樹林裡閒逛,尋找傳說中埋在此地的寶藏。忽然,名叫 “機器人”的寵物小狗衝到了一個因大樹被連根拔起而形成的坑裡,用爪子刨著什麼東西。少年們滿心歡喜地跑過去,卻什麼也沒發現——地上沒有裝滿古董寶藏的箱子,只有一個不起眼的黑黢黢的洞口。

他們畢竟是孩子,就像我小時候一樣,會好奇地鑽進洞裡探秘,正好他們身上帶著手電筒。洞穴很深,一直通向一個很大的洞室。他們用手電筒照亮洞室時,驚奇地發現洞壁和六七米高的洞頂都有巨大的壁畫,畫著水牛、野鹿等動物,體量比真實動物還大,描摹細膩逼真,黑、紅、棕、黃顏色各異。原來,他們誤打誤撞進入的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舊石器藝術遺址之一:拉斯科巖洞。此處的巖洞壁畫蔚為壯觀,但不算絕無僅有。

時間的河流|拉斯科巖洞壁畫,3萬年前人類為什麼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力?

1868年以來,從西班牙到利比亞,再到印度尼西亞,世界各地發現了很多類似的洞穴壁畫,至今仍不斷有新的發現。不少巖洞裡的壁畫創作時間跨越幾千年,世世代代一直有人到洞中去畫,其中最古老的大約可追溯到四萬年前。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古老的壁畫都很精巧,考古學家並沒有發現不成熟的過渡水平的畫作。石器時代的畫匠們並不是花上幾百代人的時間學習勾勾畫畫,又經過幾百代人學會描繪動物的大致外形,再經過漫長的時間終於畫出清晰可辨的馬、獵人等等。實際上,似乎在三萬五千年到四萬五千年以前,人類突然就能創作精細的藝術了。不僅壁畫如此,古人類學家在小亞細亞半島發掘出了與洞穴壁畫大致同期、做工複雜的珠寶首飾;在南部非洲,考古發現的石刀裝飾精美、打磨光亮,就算在今天也稱得上工藝精湛;在德國發掘出的一塊骨雕,雕有護身符大小的女性形象,有肥碩的四肢和豐滿的乳房、臀部和陰戶。

人類如何突然間掌握了高超的藝術能力?其實,與人類的祖先智人同時代的還有其他會製造工具的靈長類動物,其製造的工具種類大體與智人相當,但水平千年不見進步,而人類的手藝卻突飛猛進。這樣看來,四萬五千年前一定發生過什麼。那麼發生的會是什麼呢?

時間的河流|拉斯科巖洞壁畫,3萬年前人類為什麼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力?

人類的故事,就藏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中。凡是故事,必然有其發生的背景。人類歷史這個故事的背景是物理層面的宇宙,那我們就從宇宙講起。

物理學家稱,宇宙約誕生於133億年前

這聽起來是個天文數字,但換種方式想,如果每一年對應一美元,那這麼多錢都不夠造三艘現代航空母艦的。這麼想來,即便物理學家給出的宇宙年齡是個龐大的數字,我們的宇宙仍然可以說是挺年輕的。 

物理學家認為宇宙始於一個沒有時空維度的奇點的大爆炸,巧的是,很多宗教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大爆炸發生前不存在空間的概念,所以我們不能說這個奇點很小;時間的概念也是在大爆炸中產生的,所以我們也不能說 “在宇宙大爆炸發生前”如何如何。大爆炸是一個沒有之前、只有以後的事件。

大爆炸發生後,不斷膨脹的簡單物質凝結成數以萬億計的星球,它們隨著宇宙的膨脹而彼此遠離。膨脹的宇宙並沒有一箇中心,因為包括空間本身在內的萬物都在膨脹 (直到現在仍然如此)。到了約45。4億年前,宇宙演化進入了一個與人類更加相關的階段。在某處,八個星際塵埃雲團中的一個結成了星球。在粒子與粒子間的萬有引力作用下,雲團凝聚在一起,像花式滑冰舞者一樣旋轉,越轉越緊密,最終形成密實的球體。這個星球一面自轉,一面也像其他七個姊妹星球一樣,繞著太陽公轉。

時間的河流|拉斯科巖洞壁畫,3萬年前人類為什麼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力?

我們可愛的地球在誕生初期是一團熾熱的岩漿。經過大約十億年時間,外層逐漸冷卻,形成了岩石地殼。後來又有了雨,一直下到整個地球表面佈滿了汪洋。水中混雜有一些簡單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氨等等,這些分子聚在一起可能發生化學聚合,形成更加複雜的物質單元。當然,由於早期的分子種類很少,能隨機結合成功的情況並不多,但隨著新產生的分子加入,再結合成新分子的機率就大很多。就這樣,隨著 “相鄰可能”的不斷增多,宇宙變得越來越複雜、豐富。早期的分子雖然不會直接結合出花鳥魚蟲,這樣的大生物可遠說不上是 “相鄰可能”,但是這些分子的碰撞結合總有機會產生氨基酸、脂肪、核苷酸吧?太有機會了,這甚至是必然。

物理學中講,封閉體系的混亂度會自發增加。這個規律很好理解,比如,隨便叫一個人去隨意碼放書架,結果肯定不會是按書名順序排列,因為物理現實不會這樣自發地形成秩序。水總是往低處流,也就是有序度從高至低,直到再無更低處可流便打破了有序度,同時混亂度增加,聚成水汪,不再流動。我們把這個混亂度的量度叫作 “熵”。物理定律還說,在外界作用下,體系中的熵可以停止增加甚至轉而減少。水往低處流,但用上水泵就不會如此;火會熄滅,但不斷添柴就會越燒越旺;整潔的房間會逐漸變亂,但勤加整理就能保持整潔……然而,宇宙作為一個整體卻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為什麼呢?因為從理論上講,宇宙之外再無外界,正像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所說,“宇宙就是一切”。沒有外界,就不會有外力。因此,只有在更大的外界封閉體系中,熵增的過程才能被抑制。

時間的河流|拉斯科巖洞壁畫,3萬年前人類為什麼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力?

大約四十億年前,這種封閉體系開始出現在地球上。那時,大洋底部的縫隙讓熱量從熔融狀態的地心釋放出來,促使氨基酸、脂肪、核苷酸等小分子聚合起來,形成不再適用熵增定律的自洽小環境,就像讓水往高處流、讓火長燃不滅一樣。這些分子叢集就是最早的簡單細胞的前身,是構成生命最基本的單元。同理,生命體也是處在周遭環境中的一個封閉體系,各個器官之間的內部秩序將億萬分子組織成有機的整體,小到一個細胞、一個器官,大到一隻青蛙、一個人,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如此。

生命體就像一個星群,分子是組成它的星體。這裡星群的概念並不單指哪一顆或哪些星體,而是指所有星體間的關係。任何生命形式要維持其內部結構就必須消耗能量,而能量來自外部世界。淺顯點說就是細胞也要吃飯,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維持好這個體系,它就會失去凝聚力。凝聚力不斷削弱,總有一天星群會不復存在,組成它的所有分子雖然不會滅亡,但一旦整個星群潰散,生命也就終止了。

時間的河流|拉斯科巖洞壁畫,3萬年前人類為什麼能具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力?

在四十億年前或者更早,地球的海洋中出現了最早的生命跡象。不管具體時間如何,毋庸置疑的是,生命幾乎同地球一樣古老。雖然任何個體都終會死亡,但生命這種形式卻會不斷增殖,對抗著熵增的趨勢。這就是生命的整體規律:個體會存活、繁殖、死亡,但生命會不斷擴張、衍生、進化。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趨勢從未變過。

幾十億年來,單細胞生物演化出了無數種多細胞生物。同時,生物繁衍生息的這片舞臺也在不斷變化。先是大陸崛起,滄海變桑田,之後大陸一分為二,分道揚鑣。兩塊大陸進一步裂解、漂移,直到逐漸形成了接近今天的格局:一片體量巨大的歐亞大陸之外,南邊是遼闊的非洲,東邊是小小的澳洲,在地球另一邊還有美洲,向南到盡端是南極洲,還有散落各處大大小小的島嶼,其中較大者

甚至能與大陸媲美。到這時,人類還沒有出現,但舞臺已經佈置妥當。一切就緒,只待人類故事的大幕拉開了。

大約四千五百萬年前,一個巨大堪比陸地的島嶼與歐亞大陸發生了碰撞,這裡說的 “碰撞”是地質時間尺度上的用詞。在人類時間尺度上,所謂 “碰撞”發生得幾乎無法察覺,只是這期間偶爾會有地震,百年之內會遇到一兩次火山噴發,僅此而已。但在地質尺度上,南亞次大陸向歐亞大陸的緩慢碰撞造成了地球表面的褶皺,褶皺隆起的部分形成了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改變了這一區域的氣候格局,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海洋吹向內陸的風遇到高聳的山坡,溼氣上升形成降雨,強烈的降雨在東南亞和這片叫作印度次大陸的土地上形成了繁茂的森林。空氣失去了水分後繼續向南流動,進入非洲並在途中不斷升溫,乾熱的空氣改變了非洲東北部的植被。隨著熱風的侵入,過去空氣溼潤時生長起來的密林開始萎縮。

當時的非洲叢林物種繁盛,其中有多種靈長類。隨著叢林萎縮,一些靈長類遷往樹林深處,繼續生存在對自己最適宜的環境中,還有一些則在叢林的邊緣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樹木變稀了,形成了更多開闊空間,一些靈長類動物便開始從樹上下來到地面生活。當時的類人猿大概是抓著樹枝在樹下用雙足走路,那個場景應該就像今天的小朋友玩攀爬架,交替著雙手向前蕩。與此同時,叢林繼續萎縮,本來還只是區域性稀疏、出現空地,後來慢慢變成了稀樹草原——大片都是草地,只有零星幾棵樹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