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對愛的定義不同 | 《競石說》

東西方對愛的定義不同 | 《競石說》

東西方對愛的定義不同

(一)

西方文化,注重“愛”的表達。所以西方人經常說,“我愛你!”

東方文化,不注重愛的表達,但愛的行為更加深沉厚重。

所以,中國人往往說不出“我愛你”,但父母對孩子幾乎都可以傾盡所有。

(二)

過去的幾十年,中國人的教育全面發生了混亂,學校教育只學知識,家裡天天叫“寶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裡,稱謂是很重要的。

“名不正,言不順。”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稱謂不僅僅只是一個稱謂,它是一個名分,是一個把彼此關係放在什麼位置的明示和暗示。每天的稱謂不僅是一個明示的名分,同時也會把彼此關係的名分因暗示而逐步進入潛意識深層。

(三)

當下的國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巨嬰”?個人以為,和中國最近幾十年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大環境是分不開的。

天天“寶貝,寶貝”的不斷叫喚,並且在行為上還“要什麼給什麼”,不就是在明示、暗示你給孩子們的名分,孩子們可以永遠做“寶貝”,永遠不長大,永遠不用承擔責任,永遠啃老嘛。

(四)

立名分,不是小事,是大事。立名分,是小事中見大事的難事。

就像姐姐和弟弟的名分要在所有的小事上立清楚。

比如,做父母的可以告訴姐姐,“弟弟比你小,你必須多讓讓弟弟。”

但,做父母的不能告訴弟弟,“姐姐比你大,姐姐必須讓著你。”

那應該怎麼說呢?“姐姐雖然比你大,但你是家裡的長子,是男子漢……”

念頭一轉,狀態就變。

(五)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男孩和女孩的長幼是分開排位的,這當然有爭議。但男女天性本來就有別,男女平等,不是追求男女在任何方面的絕對平等。事實上,男女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達到真正的平等。

中華傳統文化踐行了幾千年的男女有別,一定有它的內在規律和道理。

(六)

關於“我愛你”,東西方觀念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的愛,要比西方的愛深沉得多。傳統文化中,中國人對於夫妻的愛,不是簡單的愛的衝動和情感,還包括道義和責任。

關於“我愛你”,在深層思維機構上,東西方的思維是有很大差別的。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是反對像西方一樣天天把“我愛你”掛在嘴邊的言辭。

(七)

“謙受益,滿招損。”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不要講太過、太滿的詞。中國傳統文化觀點認為,太過、太滿的詞,會讓心膨脹,最後適得其反。

厚德載物的人,講不出肉麻的話,聽了也會不安。這就是儒家文化裡提倡的“仁”——內心的良知。好比一些身居重要位置的官員, 聽肉麻的話,聽多了,居然不會不安了,這就開始走向“不仁”了。

(八)

“高處有險,低處有道。”

聽奉承話多了,居然覺得理所當然的人,不知道危險已經離他原來越近了。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理念。關於什麼是仁,很難一兩句話具體說清楚。

但孔子說,

巧言令色的人,難近仁;

剛毅木訥的人,則近仁。

(九)

中國人對於愛的理解極其厚重而深沉。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中國人對於個人的情愛,小我的愛一般是不以愛這個字來隨便表達的。

仁者愛人——這種仁愛、大愛才以愛字來表達。

(十)

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講究師道尊嚴,講究名正言順,不會什麼事都隨心所欲,也不會什麼話都隨意表達。

即便我們已經遠離傳統文化的智慧教育近百年了,但中國人幾千年的習慣依然存於中國人的血脈中。所以,我們的上兩代人,直到今天依然會注意在不同場合,注重不同的禮儀和敬意。

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孩子們,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新聞媒體報道說,當下有很多的“巨嬰”,到了任何場合都無所顧忌,沒有任何的敬畏之心。

關於這個社會問題,我們覺得,應該儘早回到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中來,不僅是學校,還有家庭,乃至社會法律機制和道德體系,都應該儘快形成共識,回到我們古聖先賢的智慧中來。

尤其是孩子們的教育,應該儘早回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素質教育體系中的“幼年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

(黃競石。2020。12。11)

本文為

《競石說》

卷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之第五篇

《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