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幣應該發多少合適?

最近央行公佈了冬奧會紀念幣的兌換率,果不其然比百年更差,僅67。56%。現在的流通紀念幣發行量最少也有1。2億,發行量少一點價格就會上漲,致使不少人預約困難,無法面值兌換,而一旦發行量多了,漲到1。8億以上,市價上漲不足一成,又會導致預約量減少,即使約上了,不少人也會棄兌。紀念幣發行量已經成為決定價格的唯一因素,不像郵票,還有題材在作怪,而紀念幣似乎與題材無關,全部就是發行量惹的禍。下面是近三年紀念幣的價格:

2019-2021流通紀念幣市價參考

2019-2021年總計發行8套紀念幣,發行量1。2-2。5億,漲幅最大的是2019年發行的泰山,發行量1。2億,漲幅142%;第二名是2020年的武夷山,發行量也是1。2億,為40%;第三是建國70週年,30%,發行量1。5億。大體上,發行量越少,價格越高。生肖幣系列性比較強,題材略好於其他品種,2019-2020的豬和鼠發行量高達2。5億,但市場價還是高於今年2億的冬奧會。但總體來看,依舊是發行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紀念幣用於收藏,無疑上億的發行量太多了,收藏的價值太低,很多人就不收了。收藏往往和價格緊密聯絡,所謂珍品都是代表著高價,收了幾年依舊面值,似乎收藏也失去了意義。除了收藏,紀念幣的官方屬性是流通幣,是可以像普通人民幣那樣流通的,但真正流通還是做不到,大部分商家不收,雖然銀行能回存,也要指定銀行才可以,收藏無價值,流通有困難,現在的紀念幣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

發行量能否下降,既然能漲,那就能降,就像郵票一樣,前幾年還發行一兩千萬,現在不是降到六七百萬了嗎。紀念幣如果降至一億左右,市場肯定會有反應。但凡升值幅度超過30%的品種都是發行量1。5億及其以下的,總共只有三個,這樣來看1。5億是一個門檻。如果降至1。5億以下,市場價應該會好一些,也能刺激一下行情。

預約制度之前的紀念幣最高發行量是2014年的馬,一億,也是第一款上億的紀念幣。雖然量不少,但目前市場價依舊高達5。2元,因為面值僅1元,論及上漲幅度,現在的紀念幣都趕不上。顯而易見,升值幅度和麵值也有關係,面值越低,升值也越容易。2015年發行的抗戰70週年紀念幣發行量儘管高達5億,但面值1元,目前市價依舊為2。2元,論升值幅度快趕上1。2億的泰山了,如果現在的紀念幣面值依舊是一元,那情況會好很多。但因為製作成本的原因,一元紀念幣出現的機會渺茫,自從抗戰70週年以來,再也沒有發行過1元的紀念幣。5元和10元的紀念幣發行量能否降至一億以下呢?

降至一億以下,甚至5000萬以下都是沒問題的,但預約數量得改變。如2億的冬奧會每人預約20套,可供1000萬人預約,按照這個比例,如果每人預約10套,發行量就可以降至一億;每人預約5套,發行量就可以降至5000萬;每人預約3套,發行量能降至3000萬……。但是真要發行量3000萬,即使每人預約三套,恐怕比現在預約20套預約的難度要大得多。因為發行量3000萬,價格肯定會飛漲,面值10元漲到30元也不是問題。很多黃牛會開足馬力預約紀念幣,現在漲幅如此之低況且都阻止不了黃牛,一旦利潤超過100%那就是秒殺。

對於央行來說,發行量三五千萬絕對是讓利於民的做法,全部用於預約,按照現行制度銀行內部無法截留,看著這麼多的值錢的紀念幣被普通老百姓取走,痛心疾首。而且幾千萬發行量的利潤完全比不上一兩億的利潤,連零頭都不到,那可真是為黃牛服務了。當然這樣也會刺激更多人投入到集幣的行列,因為升值了,10元一發行就能變20元,30元,甚至100元,那不就像做夢一樣嗎!果真如此,山雞立馬變鳳凰!預約人數會比現在多幾倍。畢竟有了利潤,收藏者就會猛增,曾經的集郵人數不也是這麼漲起來的嗎。

綜上所述,發行量漲跌完全是央行控制,發行100萬都能做到,大不了抽籤發售,就像郵政售賣那些短腿一樣。但為了自身的利益,短期內不會減少太多發行量的。最近六年央行一直在探索發行量的多少,區間也在收窄。2018年還發行3億以上的紀念幣,現在已經沒有了,最近一年甚至都沒有出現過2億以上的品種,1。2-2億成為一個發行區間,而之前是1-5億。這個區間相對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區間,即不會使得大量紀念幣回存銀行,也不會形成暴漲而預約困難。但這個區間對於行情來說已經沒什麼吸引力,雖然也在上漲,但漲幅太小,投資者鎩羽而歸,都在給快遞公司打工,參與度降低,但發行量依舊,行情會越來越差。也許央行真該考慮一下每個人少預約一些,發行量降至8000萬試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