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略:宋代的國家藏書

王承略:宋代的國家藏書

經過唐末五代五十餘年的板蕩戰亂,趙氏興起,逐步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宋王朝。國家的統一,帶來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相應的,圖書目錄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考究圖書目錄事業發達的原因,除了政治、經濟的決定作用外,還有下列三點:第一,雕版印刷盛行,圖書產生的速度快、數量多;第二,統治者提倡文治,重檢視書的收集收藏和目錄的編制;第三,學術研究活躍,新著作大量湧現。因而,造就了一種濃厚的文化與學術氣氛,《宋史·藝文志》對此評論說:“宋有天下,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汙隆,風氣之離合,雖不足以擬倫三代,然其時君汲汲於道藝,輔治之臣莫不以經術為先務,學士搢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不絕於口,豈不彬彬乎進於周之文哉!”這並不是溢美之辭,而是恰如其分地對宋代文化與學術的概括和總結。

國力不強,學術與文化卻相當昌盛,形成了宋代的特色。圖書目錄事業,是學術與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學術與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這裡只就國家藏書這個問題,略談一二。

一、藏書建設

宋初的藏書,是伴隨著平定諸國而建立起來的。宋太祖建隆初年,三館只有藏書一萬二千餘卷。乾德元年(963),平荊南,盡收彼國圖書。三年,平蜀,派右拾遺孫逢吉前往收羅,得書一萬三千卷。四年,下詔訪求亡書。涉弼、彭幹、朱載等人獻書一千二百餘卷,被賜以科名。開寶八年(975)滅南唐,得書二萬餘卷。吳越歸附,也送來了圖籍。至此,全國基本統一,藏書也漸漸完備起來。

太宗更採取了積極的措施。《麟臺故事》記載,太平興國九年(984)下詔道:“宜令三館以《開元四部書目》閱館中所闕者,具列其名;於待漏院出榜誥示中外:若臣寮之家,有三館闕者,許詣官進納。及三百卷以上,其進書人送學士院引驗人材書札,試問公理。如堪任職官者,與一子出身。親儒墨者,即與量才安排。如不及三百卷者,據卷帙多少,優給金帛。如不願納官者,借本繕寫畢,卻以付之。”這些措施實行以後,果然奏效,結果“數年之間,獻圖書於闕下者,不可勝計……圖書之盛,近代無比”。

兩代的苦心經營,總算做出了成果。但是鹹平四年(1001)真宗仍然說:“驗開元之舊目,亡逸尚多。庶墜簡以畢臻,更懸金而示賞。式觀獻書之路,且開與進之門。”於是決定獻書一卷,賞錢一千;獻書三百卷以上,量材賜官職。真宗又特別重檢視書的刊刻,據《宋史·崔頤正傳》載,鹹平初年,諸經版本大都舛偽,真宗下詔擇官詳正。七、八年後,成績斐然。《宋史·邢昺傳》雲:“景德二年,上幸國子監閱書庫,問昺經本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版本大備。”雕版的興起,為豐富國家藏書開闢了另一重要的途徑,同訪求民間遺書比起來,更具有積極意義。

宋初四十年的搜訪補輯,是非常艱苦的。人們由此可以想見,文化典籍在五代戰亂中毀亡殆盡。仁宗慶曆初(1041),王堯臣、歐陽修等人仿《開元四部錄》修成《崇文總目》,共收書三萬六百六十九卷,雖然為數不少,但比起《開元四部錄》來相差很遠。

神宗、哲宗搜訪不輟。至徽宗崇寧中,詔令兩浙、成都府路等出版業發達的地區,由漕司負責收取民間奇書。政和七年(1117),累年收集到的圖書,超出了《崇文總目》幾萬卷,於是孫覿、倪濤等人重定編成了《秘書總目》。宣和初年(1119),置補完御前書籍所,又訪天下遺書,以資校對。由於三館圖籍簡編脫落,字畫舛訛,於是成立了補寫局。時至北宋末年,圖書的收藏也達到最豐富的時候。然而,書籍的厄運,也倏忽而至了。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開封,使北宋歷代收訪的圖書毀於一旦。有幸免於戰火的圖籍,也被金人擄掠北去。南宋建立後,金人以二帝要挾,迫使南宋送交大量圖書。戰亂、掠奪和納貢,使徽宗時豐富的圖書靡有孑遺,南宋幾乎是在廢墟之上重建藏書。

高宗南渡以後,於紹興八年(1138)定都臨安,又趕忙蒐集亡書。《宋史·藝文志》載:“高宗移蹕臨安……搜訪遺闕,屢優獻書之賞,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而館閣編輯,日益以富矣。”孝宗淳熙五年(1178),秘書少監陳騤修成《中興館閣書目》,收書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比《崇文總目》多出一萬三千八百餘卷。但應當指出的是,著錄的書主要是後人的新作,舊籍亡佚者實在不少,而且也無由搜求了。洪邁《容齋隨筆》記載:“太平興國中編次《御覽》,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種,其綱目並載於首卷,以今考之,無傳者十之七八矣。”

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秘書丞張攀修《中興館閣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還不包括太常、太史、博士之藏以及郡路刻版沒有來得及進獻的圖書。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雲:“自紹興至嘉定,承平百載,遺書十出八九。著書立言之士,又益眾,往往多充秘府。”《宋史·藝文志》也說,自寧宗以後,“迄於終祚,國步艱難,當旅之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字為務,大而朝庭,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記述、賦詠,動成卷帙。”從這兩段記載可以看出,南宋的藏書比北宋時豐富得多,但主要來源於當代的著述。

寧宗時出現的館藏豐富的局面,未能維持多久,十一年後,值理宗紹定辛卯,一場火災,圖書成為灰燼。此後,國難當頭,氣運已盡,圖書事業也就一蹶不振了。

由上可見,宋代的國家藏書建設雖然歷盡艱難,幾經曲折,然而總趨勢是發展的、進步的。歷朝還沒有其他統治者,像宋代那樣,辛勤地搜訪圖書。兩宋君臣上下,積極採取各種措施,豐富與完備藏書,並適時地編制藏書目錄,使圖書目錄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館舍建築

宋代藏書之處沿唐制,以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宋初,置三館於長慶門東北,統謂之西館。那是十幾間簡陋的房舍。太平興國初(976),太宗臨幸三館,嘆道:“若此之陋,豈可以蓄天下圖籍,延四方之士邪!”於是下詔在左升龍門東北舊車路院,別建三館。稱為三館新修書院,定名為崇文院。棟宇的規模,由太宗親自計劃,院成後果然輪奐壯麗,甲於內庭。崇文院的建築結構是: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有四庫,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

端拱元年(988),下詔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以貯禁中之書。淳化三年(992)八月,秘閣在崇文院中堂落成,與三館合稱為四館。

元豐三年(1080),神宗改官制,把崇文院隸屬秘書省。宣和三年(1121),秘書省建成。《麟臺故事》記載了新省的建築模式:“殿門南向,中為右文殿,殿之後為道山堂,堂之後為監、少直舍,直舍之後為著作局,局有廳、有直舍、書庫吏舍,周以兩廡。右文殿東廡便門之東,秘閣在焉……朱碧輝煥,棟宇宏麗,上鄰清都,為京城官府之冠。”可惜,這樣富麗堂皇的館舍,不久就淪於戰火之中。

南渡以後,駐蹕紹興,秘書少監程俱,建議在火珠山巷孫氏及呂惟明沒官屋二所,權且設定秘書省。紹興二年,移蹕臨安,始把秘書省安置在宋氏宅,後來徒往油車巷東法惠寺。

紹興十三年十二月,詔兩浙轉運司建秘書省。十四年六月,新省建成。東西三十八步,南北二百步。大門南向,進門後是右文殿,殿後拜閣臺,臺後秘閣,閣後道山堂。在這組建築兩旁,各是一列南北向房舍。東面一列四十二間,有古器庫、書畫庫、秘閣書庫、子庫、經庫等。西面一列四十三間,有瑞物庫、秘閣書庫、集庫、史庫等。秘閣書庫有兩個,四庫書分儲。省舍還包括國史院、印板書庫等,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所有的省官都居於其內。

七十年後,到了寧宗嘉定六年,由於館舍頹毀不少,朝廷命工部和秘書省合作修補。六月動工,次年七月完畢,耗錢九萬餘貫,內外一新。

紹定四年(1231)秋,秘書省修過不久,因居民疏忽,三館起火,僅殘存著作庭及後園。秘書省請求朝廷撥款,耗費三十五萬餘貫。“中外鼎新,規模一如舊式”(陳騤《南宋館閣續錄》)。但是不久,這新建的館舍就易主了。

戰爭與火災,使四館多次重修重建。兩宋統治者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建設得宏偉壯麗。紹定四年,已是日薄西山,但還是拿出三十五萬貫錢建館,宋朝統治者對秘書省的極端重視,就可想而知了。

三、職官設定

宋代國家的藏書機構,從性質與職能上可劃分為兩組。一是崇文院及後來代之的秘書省,二是宮廷內殿閣。二者的職官建置不同。

宮廷的殿閣主要有:太清樓,太宗時建於後苑。龍圖閣(奉太宗御製),天章閣(奉真宗御製),寶文閣(奉仁宗御製),顯謨閣(奉神宗御製),徽猷閣(奉哲宗御製),敷文閣(奉徽宗御製),煥章閣(奉高宗御製),華文閣(奉孝宗御製),寶謨閣(奉光宗御製),寶章閣(奉寧宗御製),顯文閣(奉理宗御製)。

兩宋的皇帝一般都具有相當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喜歡吟詩作畫,遺篇頗多。所以,某個皇帝死了,後繼的皇帝建閣紀念,竟成為傳統。由於各朝奉敕論撰的圖書洋洋大觀,也在御製的範圍之內,因而殿閣的藏書不在少數。各閣設立大學士,如龍圖閣大學士、天章閣大學士,作為清銜由碩望大臣擔任。下設閣直學士、待制等官,具體做一些文字整理、典籍保管工作。

再談崇文院。神宗改官制之前,崇文院是個獨立的機構。直館至校勘,通稱為館職,必先考試而後任命。不考試而任命的,是皇帝隆恩,或獎掖功臣。元豐官制實行以後,把四館職事盡歸秘書省,從秘書監到校書正字,都叫作職事官。按《宋史·職官志》,秘書省有監、少監、丞各一人,“監掌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數之事,少監為之貳,而丞叄領之。其屬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曆;秘書郎二人,掌三館、秘閣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各分其類;校書郎四人,正字二人,掌校讎典籍,判正訛謬。”自從元豐定製,以後各代雖然人數有差,但名稱和職掌未變,直到終祚。

掌管古今典籍,對圖書進行訪求、校勘、分類、編目,成為秘書省最基本的職能。在此基礎上,利用豐富的文獻資料,進行日曆、實錄、國史等的纂修,是秘書省更重要的任務。在掌管與纂修圖書的過程中,體現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用意。曾鞏在《本朝政要策》中曾說:“擇當世聰明魁壘之材,處於其中,食於大官,謂之學士,其義非獨使之尋文字、窺筆墨也;蓋將以之觀天下之材而備大臣之選,此天子所以發德音,留聖意也。”程俱的《麟臺故事》也說:“治平熙寧之間,公卿侍從,莫不由此途出。”職事官的地位非常高,從秘書省遷任他官,可以不試而命,“至於進擢之異,待遇之渥,資任之優,選除之遴,簡書之略,蓋不與他司等也。”所以,可以把崇文院、秘書省的職能概括為三個方面:藏書、撰述和選拔人才。其中選拔人才,深刻地體現出文化機構與政治生活緊密結合的關係。宋代這種選任官吏的方法,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總起來說,兩宋國家藏書確實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元初脫脫等人修《宋史·藝文志》,著錄圖書九千九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在數量上大大超過宋以前任何一個朝代。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宋代發達的國家藏書,對於元、明、清三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與學術史上永放光彩。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訊息:群聊

頂部